[摘 要] 會計信息失真誤導了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中的一大毒瘤。本文從經濟學的委托代理角度分析了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并設計了一種合理的會計委派機制以治理會計信息失真。
[關鍵詞] 委托代理理論 會計信息失真 會計委派制
上市公司是證券市場的基石,證券市場能否實現資本資源合理配置的基本功能,有賴于上市公司公開披露的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然而,自從會計信息作為一種有企業內部向企業外部傳遞經濟訊號以來,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就與之長期相隨。會計信息失真極大地影響了證券市場優化資源配置這一基本功能的發揮。因此,關注會計信息失真及其治理具有極強的實際意義。
一、會計信息失真的含義及其影響
會計信息失真是指會計規則執行者(企業管理當局)故意違背會計規則或在會計規則允許的范圍內故意采用不當得會計規則執行行為而導致的會計信息失真,會計信息失真一方面來自于會計造假,即假賬真做,從虛構經濟業務開始,假業務、假憑證、假賬簿、假報表、虛假出資、虛假資產評估、假的發票、假的對賬單,一假到底,另一方面來自于惡意濫用會計估計和會計政策選擇。會計信息失真最終表現在資產負債表上的資產虛增或虛減、損益表上的凈利潤虛增或虛減、現金流量表上數字的虛擬等等。其目的是誤導信息使用者對企業業績的理解以抬高本公司的股價。
會計信息失真是誤導資源流向、破壞市場經濟秩序的一大毒瘤。從微觀角度來講,假如企業的會計信息是虛假的,投資者就會將手中的資源投向經營較差、管理不善的企業;金融機構、債權人很可能將款項用于扶持沒有市場潛力、應該被市場淘汰的企業;企業其他利益相關人也極易將有限的資源投入實力不強的企業。這樣,不僅投資者、債權人及其他利益相關人受損,而且提供真實會計信息的經營業績較好的企業也會因得不到資源流入而陷入困境。可見,虛假的會計信息擾亂了社會資源的流向,嚴重地阻礙了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
二、委托代理理論與會計信息失真
在現代企業制度下,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委托代理關系隨之產生,會計信息的失真與委托代理關系密不可分。從理論角度來分析,委托代理理論會產生三個難以克服的問題:效用函數不一致、信息不對稱、契約的不完備,這三個問題直接衍生出會計信息失真。
1.委托人與代理人目標函數不一致與會計信息失真
在現代企業諸多的委托代理關系中,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的關系是最基本也是最引人注目的委托代理關系。所有者由于專業水平或精力不足等原因,把經營權交于專業經理人員,專業經理人員為了實現自身價值或勞動報酬而管理企業日常經營活動,為所有者服務。所有者擁有企業所有權,他們追求企業價值最大化,對上市公司而言,就是每股盈余最大化。為了利益目標的實現,他們需要經營者提供可靠的會計信息,以作為投資決策和對經營者進行評價的依據。經營者負責企業日常經營活動,他們追求的更高的報酬、更多的閑暇及在職消費等等。在提供給所有者會計信息時,他們完全會從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發,指使、命令或者暗示會計人員粉飾會計報表,供給有利于經營者的會計信息。因此,委托人與代理人的目標函數不一致是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的內在動因。
2.委托人與代理人的信息不對稱與會計信息失真
委托代理制下的信息不對稱是指委托代理雙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對稱的,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一些,另一方所掌握的信息少一些,而且后者對他方的信息由于驗證成本高昂而在經濟上不現實。信息不對稱的影響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逆向選擇,二是道德風險。
逆向選擇。企業經營者能對企業的經營狀況和經營業績做出客觀評價,而企業所有者只能通過經營者提供的會計信息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所有者僅能按照企業會計信息中反映出來的企業業績從而選定經營者,企業經營者為了避免被兼并以至自身從經理人市場中被淘汰而利用信息優勢尋機粉飾財務報表,達到夸大經營業績的效果。這樣以來,所有者出資的企業的業績上浮,會計信息質量下降。原本經營業績良好且提供完整真實會計信息的企業經營者,其賬面業績很可能低于行業平均業績而遭到解雇;而原本經營業績差但提供經過“加工”的會計信息的經營者,其賬面業績很可嫩高于行業平均業績而得以繼續留在經理人市場,這便產生了“劣幣驅逐良幣”現象,這便是“逆向選擇”問題。由于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信息的不對稱導致了劣質會計信息驅逐優質會計信息,造成會計信息失真,會計信息平均質量下降。
道德風險。經營者知道自己的努力程度以及是否在按所有者的利益謀劃和決策,但所有者卻不知道。因此,交易達成以后,在執行合同的過程中,經營者就會自身占有的信息優勢進行行為,實行“內部人控制”。提供虛假會計信息便是經營者在最大限度地增加自己效用的同時做出不利于所有者及外部信息使用者的敗德行為。這樣,由于信息不對稱所引起的經營者的利益動機會帶來“道德風險”問題,即經營者有動機操縱會計信息生成甚至提供虛假信息,導致會計信息失真。
3.委托人與代理人之間契約的不完備與會計信息失真
委托人與代理人之間簽訂的契約是不完備的。由于委托代理雙方不可能準確描述與交易有關的所有未來可能出現的狀態以及每一種狀態下契約雙方的責任和權利。“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當實際不完備狀態出現時,代理人就會利用熟悉企業經營管理全過程的信息優勢,捕捉并利用契約中的缺陷和漏洞,授意會計人員選擇有利于代理人的會計政策或會計估計,粉飾會計報告,虛夸經營業績,造成會計信息失真。
三、完善會計執行機制治理會計信息違規性失真
委托代理制是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制度性因素。由于委托代理制度是促進市場經濟發展的一種有效的制度,目前還沒有任何一種制度比委托代理制更能提高企業經營效率。因此,通過推翻委托代理制度來改善會計信息質量既不可能也不策略。現階段,要改善會計信息質量,遏制會計信息失真,只有在委托代理制度存在的前提下完善會計準則的執行機制來實現。
1.會計委派制
會計委派制的理論基礎是委托代理理論。會計委派制是治理會計信息失真的有效途。在傳統的會計管理體制下,由于會計人員受經營者領導,會計人員往往迫于壓力而站在經營者的立場上,為經營者利益最大化服務。所有者無法對經營者實施有效的會計監督。會計委派制正是為了改變這一狀況而采取的一項措施,會計人員由受經營者的委托變為直接受所有者委托,由原來經營者和會計人員的內部委托變為會計人員直接受所有者委托的外部委托關系。通過這種委托代理關系的轉換,打破了代理人即經營者利用信息優勢及契約的不完備操縱會計信息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局面。
2.會計委派制的設計
我國學術界曾提出企業的會計人員由財政部直接委派,財政部承擔企業所有者的角色來委派會計人員到企業工作。會計人員的報酬、會計人員的人事變動、會計人員的備案等等都由財政部統一籌劃管理。然而,本文認為,這種會計委派制的設計有其不妥之處。首先,會計人員的報酬問題增加了財政支出的負擔,這部分報酬來源于何處,具體取得的途徑及方式、方法難以解決。其次,財政部不能代表企業的所有者行使權利。財政部是政府機構,由其行使對企業的會計監督會帶有行政干預的色彩,影響企業在市場經濟中的自由發展。
最合理的會計委派制應該是企業的實際所有者委托會計人員對企業進行會計核算。其設計圖如下:
根據上圖,將財會部門分為兩個獨立的部門,一個是會計部門,負責企業日常會計事項和會計交易的核算。一個是理財部門,負責利用會計部門的會計信息從事理財活動,為經營管理服務。會計部門的會計人員聘用由監事會提名,股東大會通過,其報酬不管企業經營好壞,直接從企業凈利潤中扣除。會計部門對股東大會負責,其解聘最終也由股東大會決定。這樣,會計人員就完全獨立于董事會和經理階層,其行為不會受到干預,他們提供的會計信息也會不偏不倚,真實完整。理財部門由總經理聘用理財專家組成,其聘用、解聘和報酬由企業經營者決定。理財部門根據會計人員提供的真實可靠的會計信息設計理財決策供經理人員使用。由于決策依據真實,理財決策必然客觀、合理,對企業的生存發展十分有利。
參考文獻:
[1]王 崢:從委托代理關系看會計信息失真[J].經濟論壇,2004;24:133~134
[2]萬紹玫:會計委派制的經濟學思考[J].企業經濟,2002;10:128~128
[3]范 燕 趙選民: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對策探悉[J].中國管理信息化, 2006;9:50~51
[4]姜彬彬:會計信息違規性失真成因的經濟學分析[J].財政監督,2006;8: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