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6日上午11點25分,長征二號丙SMA火箭從太原衛星發射中心起飛,以一箭雙星方式將我國“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A、B星順利送入太空,這標志著我國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星座正式開始組建,對我國增強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能力,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飛行約11分鐘后,火箭二級與上面級分離。在完成17個\"太空芭蕾\"動作后,火箭上面級分別在發射點火49分鐘和51分鐘后,將A星和B星送入軌道高度647千米、傾角98度和軌道高度642千米、傾角98度的太陽同步軌道。
“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A、B星均由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航天東方紅衛星公司研制,裝載CCD、紅外、超光譜三種光學遙感載荷,可以準確獲取災害和環境信息,及時、全面掌握自然災害和環境污染的發生、發展與演變,兩星組網后可形成對我國國土的快速重訪能力。另外,A星還是我國參與亞太多邊合作多任務小衛星組織的首顆衛星,衛星上搭載一臺泰國Ka通信轉發器。據悉,“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C星預計明年發射。
擔任此次發射任務的長征二號丙SMA火箭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為主研制生產,上面級采用三軸穩定姿態控制技術,具備靈活的大姿態調姿和多星發射能力。本次發射,實現了我國運載火箭發射史上“雙軌雙星”、衛星內支撐串聯結構兩項技術突破。
長征二號丙系列火箭是我國目前服役時間最長、發射次數最多的火箭。此次發射是該系列火箭的第31次發射,也是長征系列火箭的第108次飛行。
相關鏈接
“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2+1)星座于2003年2月正式立項,包括兩顆光學小衛星和一顆合成孔徑雷達小衛星,簡稱“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A、B、C衛星。該小衛星星座的3顆星是我國預計完成的“4+4”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星座的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對災害、生態破壞、環境污染進行大范圍、全天候、全天時動態監測,為緊急救援、災后救助及恢復重建提供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