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伴隨著晉西北山區中傳出的陣陣吼聲,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歷時5年為我國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工作量身打造的兩顆衛星順利升空。這兩顆衛星將和后續發射的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衛星共同組建功能強大的星座,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災害監測預報提供天基系統的保障。
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副總經理袁家軍就如何利用航天高科技手段,進一步促進我國環保、減災工作,接受了記者采訪。
發展應用衛星
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
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我國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但是,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接連發生的各種重大自然災害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對和諧社會的構建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因此,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關系,已經上升到了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層面高度。
直到如今,汶川特大地震帶來的沉重還讓袁家軍記憶猶新,他深深震撼于災難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毀滅性傷害。但令他感動、欣慰的是,遙感、通信、導航等集團公司研制的各類應用衛星在抗震救災工作中發揮了突出作用,為國家及時作出重大救援決策提供了有力的參考。這期間,他曾多次到資源衛星應用中心參加了指導處理災區衛星數據的工作。
袁家軍說,大部分重大自然災害的發生是不可抗拒的,但面對這些災害,應用衛星可以有效提高國家對災害的監測預警能力和應急響應能力,實現科學高效的指揮決策、快速有效應急救援以及準確及時的災情評估,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
同時,面對我國人口多、資源緊張、環境壓力大的局面,應用衛星等航天高科技產品可以通過大范圍、高分辨率監測,建立有效的監測模型,從而對各類資源和環境問題進行有效的管理。
我國的環境問題也要從系統工程的角度進行通盤考慮。袁家軍告訴記者,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正在結合我國環境和各類資源的特點,探索如何通過應用衛星的手段建立精細的環境和資源監測模型,從而走出一條真正符合我國廣大國土要求的天地一體化衛星監測手段,把我國有限的資源和各類環境問題進行有效管理,為我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這將是集團公司今后應用衛星發展的一個重點方向。
袁家軍十分看好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衛星星座的建設。他說,\"環境減災\"A、B星及后續組網建設的\"4+4\"星座,可以同時為我國的環境、資源及災害監測預報提供有力的支持。
但他還認為,這一星座的建設要注意與我國通信、導航等各類應用衛星的發展結合起來,在構建環境和減災專用監測系統的同時,建立我國重大災害應急遙感監測移動式信息平臺及國家政務和公益性衛星通信系統,全面滿足災害應急救援對通信、定位、指揮的需要。
袁家軍強調,集團公司今后將圍繞星座建設工作,緊緊結合國家在環境、減災等方面的戰略需求,不斷提高應用衛星等航天高科技的服務能力。
從產品到集成
滿足國家的戰略需求
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四次工作會明確提出了要逐步完成從產品制造商向系統集成商的轉型。這一轉型意味著集團公司要實現航天技術服務能力的提升。
袁家軍說,從目前來看,我國的各類衛星技術都有了良好的發展基礎,基本可以滿足國家的各類重大需求。但是,長期以來,集團公司主要扮演著產品制造商的角色,參與我國經濟、社會建設的力度還不夠。
通過系統集成,集團公司能夠根據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從航天產品設計制造到提供應用服務,形成完整的解決方案,以便更好地為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支持,不斷滿足國家的戰略需求。
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集團公司黨組認真分析了我國在災害監測預報方面的不足和今后的任務需求,向有關部門提出了應用衛星等航天高科技手段在后續災害監測預報方面能力建設的建議,并開始進一步開展遙感、通信、導航、地磁、地面應用等衛星綜合監測預報手段的論證和研究工作。
袁家軍強調,集團公司一直以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神圣使命感作為履行社會職責的基本要求,在今后的發展中更要緊緊圍繞國家的重大戰略需求,放眼國內外航天技術發展的前沿,確定自身發展方向。要發揮自身在高科技方面的牽引作用,同國家有關單位一起搞好戰略需求分析,并聯合中科院、高校等國內的科研力量為這些戰略需求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從而在根本上為我國社會發展提供各類\"一站式\"航天技術集成服務。
系統集成能力的提升需要集團公司所屬各單位進一步加強配合、增強聯系,并最大限度地不斷提高和發揮各自優勢,構建具有集成能力、符合國家戰略需求的新型產業鏈。袁家軍認為,集團公司在為國家戰略提出解決方案的基礎上,關鍵的落腳點是要具有解決這些方案的能力。
最后,袁家軍指出,在集團公司大力發展航天技術應用產業的過程中,也要緊緊結合國家在新能源、新材料、環保技術、大型裝備業等方面的戰略需求,不斷推動航天技術轉化,從多個角度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