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2天的在軌運行測試,“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A、B衛星有效載荷狀態良好,9月8日17時,兩顆衛星的CCD相機已經成功傳回首幅遙感圖像,處理后遙感圖像清晰,隨后開展的A、B星首次環境應用實驗也獲得成功。
9月8日, “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A、B衛星在第29圈、第30圈、第31圈三次成像,相繼下傳了長江口、臺灣、青海地區、新疆喀什地區三個條帶共54幅CCD影像數據。環境保護部環境衛星中心籌備辦公室在第一時間從中國資源衛星中心獲取了首批數據,并立即開展了數據處理和生態環境監測應用實驗。
初步實驗結果表明:“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A、B衛星CCD相機數據圖像質量基本穩定,地物紋理等影像特征突出,具有辨識和反演地表生態環境目標的能力,在區域大氣環境監測、大型水體環境監測、宏觀生態環境監測中具有較好的應用潛力。
按計劃,接下來幾天將陸續進行A星超光譜成像儀和B星紅外相機成像實驗,衛星還將進行3個月在軌測試與數據評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