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敢斷言,《天歌》的作者和絕大多數人肯定沒有親身體驗過飛向太空的那種天旋地轉,江河倒流,時空錯亂的滋味。然而,天泉和建明卻走進我國導彈基地以及幾代火箭人的身旁,用深情,用激情,用大腦和文字真實地記錄和見證了那些神秘和神奇的故事。
《天歌》,用心與火箭一起,飛向了浩瀚的天空。
是的,中國人做了幾千年的飛天夢。在敦煌的窟畫里,就有飄飄飛起的美女,向著太陽美煥地飛去。“可上九天攬月”,早就是中國人的壯志。然而,聰明但又善良的中國人在歷史的至關緊要的若干轉折點上,喪失了一次又一次的機會,渾然無覺地讓列強從自己的身上和肩頭上跨了過去,甚至讓人重重地用足踐踏在地,遍體鱗傷,久久不能站起……
直至20世紀40年代那一次世界大戰的罪惡之火和正義之光的殘酷較量,轟響震天的蘑菇云才把中國的有識之士和正義力量驚醒。以武器對抗武器,以戰爭消滅戰爭,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道理,終于在中國共產黨人的詞典中開宗明義赫然昭示。飛天之夢,開始正式地艱難啟動。
《天歌》飽蘸著濃墨,以激情迸涌、氣勢磅礴的現實性文學的筆力,再現了50年時空的交叉跨越,現實與歷史的相互輝映,人物和事件的可歌可泣;展現了中華民族實現了飛天夢想的風風雨雨和驚濤駭浪;真實記錄和謳歌了中華神箭飛起的從艱辛到成功的全過程。
中國的飛天歷程,是極其艱難困苦的,又是極其壯麗和偉大的。誰來記錄它,誰來謳歌并弘揚它?天泉們毅然決然地承擔了這一光榮而沉重的任務。憑這,我們不得不為這些道義在肩的作家們頷首致敬,不得不向這些拋棄功利和個人好惡的義士們學習!
我們捧讀《天歌》,書中那些已逝去的歲月和創業者的悲壯故事又活生生地躍然在我們眼前,使得我們不得不收起點擊虛幻網絡的指尖,不得不收回我們已經投向世俗的目光,甚至停下我們已經邁向渾濁喧囂的腳步,凝神虔誠地將自己融入到那驚天地泣鬼神的故事中去。去感受那托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壯麗前行的偉大壯舉的力量和激情,去加入到這個推進中華文明和中華強盛的滾滾向前的隊列中,去出份力,去喝聲彩。
我們得感謝《天歌》,感謝天泉們!
《天歌》的價值和意義已經不僅僅是宣揚和謳歌中華兒女飛天的壯舉了,而是已經挖掘并深入到了人們的思想意志和人類積極向上的精神道德的深層了。
捧讀著《天歌》,仿佛真切地聽到了騰飛的火箭奏鳴著一曲中華民族揚眉吐氣,欣欣向榮,不屈不撓的天籟之歌、壯麗之歌和勝利之歌!感動和激動的淚水已然充盈著眼眶,為我們偉大的民族,為我們偉大的祖國,也為《天歌》,為我們的天泉建明同行。
當我翻到《天歌》的尾聲,在那“優美動聽的月亮之上”,我聽到了《天歌》中這樣唱到:“?。‘斈甑膲阎竞陥D化為呼嘯射向太空的火箭,搖撼著五千年中國的崛起,燃燒著十三億中華兒女拼搏的戰火,讓后羿射日頓時失去了神話迷人的魅力,讓嫦娥奔月不再是老奶奶留給兒孫們童年的傳說兒歌……”。
于是,我決定再讀一遍《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