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王李茂貞(856—924)和前蜀王建(847—918)的經歷有著驚人的相似一幕,都經歷了從布衣到封王這樣一個復雜的過程,生卒年月非常接近;同時還有姻親關系:王建的女兒嫁給李茂貞從子、天雄節度使李繼崇為妻。[1]
李茂貞生前管轄關中地區。他于公元893年被唐昭宗封秦王后,因率兵屢犯京師,于公元897年被撤銷王位,后來入朝總政。公元907年后梁建立,他則自開歧王府,用唐號置官屬。公元924年,他向后唐稱臣,再度封為秦王。其陵墓位于寶雞市陵園鄉陵園村,“大唐秦王陵”由此得名。蜀王王建則是同一時期稱雄蜀地的一位封王。他于公元903年被唐昭宗封為蜀王,陵墓現在位于成都市中區繁華大街撫琴東路,是為“永陵”。李茂貞和王建作為唐末五代的風云人物,其墓葬形制均承襲唐制而又有新的變化。
一 、秦王李茂貞陵
1.整體的陵墓布局
大唐秦王陵坐落于黃土高原的北原山腳下,背山面水——背靠陵塬的二道塬,瀕臨渭河,“積土為陵”。這是李茂貞及其夫人的合葬墓,但“同塋不同穴”。[2]李茂貞的陵墓在其夫人墓的東北20米處,墓坐北朝南,方向165°,兩座墓平行排列。秦王陵的神道兩旁有石羊、石獅、石虎、石人、石馬、華表等。
2.墓葬形制特點
李茂貞的陵墓由墓道、封門、甬道、墓室四部分構成,是一座長斜坡墓道單石室墓。其夫人墓由墓道、端門、庭院、墓門、甬道、前室、后甬道、后室等幾部分組成。相比之下,李茂貞陵墓要明顯簡單多了。
李茂貞陵墓的墓道全長36.1米,甬道長5.4米。從墓道到墓室共有耳室10個,陳列各種陪葬品。墓室為直壁拱形石室,墓頂為穹窿狀。墓室內全部采用白灰砂漿進行粉飾,白灰上面殘存紅、白色顏料,據推測,這座墓的甬道及墓室當年全部繪有壁畫。[3]墓室的正北方向置李茂貞石雕坐像(見圖一),東西耳室有陪葬品。墓室正中置李茂貞的石槨,石槨四周刻侍女圖、門楣窗欞等圖案。
3.隨葬器物
李茂貞墓雖多次遭到盜掘,但還是出土有各種三彩陶器、瓷器(盒、碗、罐)、陶器(經幢殘片、罐、塔式蓋)、銅器(鋪首、泡釘等)、鐵器(牛、豬)、石器(石夯、礪石)、石刻(護法金剛石座、經幢、蓮花座)等。在甬道中部地面擺放墓志一盒,出土時蓋與志石扣合嚴密。
二 、前蜀王建永陵
1.整體的陵墓布局
前蜀王建墓是“積土為陵”,其陵臺作圓形或許為唐代的制度。[4]永陵的朝向經嚴格測定為坐北朝南,同樣也是一座“同塋不同穴”的合葬王陵,而且還是全國目前已發現的唯一的地上王陵。王建永陵的神道現有石像若干。據介紹,大部分都是后仿品,只有一個文臣的石像為原物。
2.墓葬形制
永陵的墓由十四道券構成,墓室的頂為券頂,分為前、中、后三室,每室都用木門間隔。墓室內不見墓道和甬道。進了第一重墓門后,直接到達前室,其由石券四道構成,第三道券的下重券額上繪有彩畫。中室最大,由雙重石券七道構成,置有須彌座棺床。棺床的東西兩側列置十二神。墓室的后室比前、中室略矮,有石床一張,其上有王建的圓雕坐像(圖二)。
3.出土器物
永陵同樣也曾遭到盜掘,但也有許多珍貴的遺留文物出土,像玉大帶、謚寶、各種銀器(銀盒、銀缽、銀豬、銀扣飾、銀刀鞘、銀頭杖、銀搔手、銀碗)、銅鏡、鎏金銅爐、陶器(四耳罐、六耳罐、碗)、哀冊、謚冊(5件)、玉環、玉飾、金銀胎漆碟,還有水晶珠兩粒、琥珀殘片等等。
三、秦王陵與永陵的比較分析
在作比較分析以前,我們需要明確,李茂貞是一位封王,而王建則是封王后自己又稱帝。按理說一般封王和帝王的墓葬形制應該有嚴格的定制,但他們兩位均處于唐末五代時期,由于社會動蕩及經濟原因,其墓葬形制便出現了很多僭越的情況。

首先,從整體的陵墓布局形式來說,二者都是“積土為陵”,且都是與其夫人的合葬墓。但這同中又有異:李茂貞的陵墓雖是“積土為陵”,但其墓穴卻在深厚的黃土之下;而王建永陵卻是一座地上王陵。永陵地宮建于地表,據推測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成都氣候潮濕,地下水位較高,建造墓室時必須要考慮到防潮防濕。[5]
兩座陵墓皆屬“同塋不同穴”的合葬墓,但李茂貞及其夫人的墓相距32米,而王建及其夫人的墓間距明顯地要比李茂貞夫婦墓間距大。1990年在永陵西南數百米的白果林小區發現一座唐末五代時期的古墓,該墓后經證實為前蜀皇帝王建的皇后周氏之墓。所以即使是“同塋不同穴”的合葬墓,還是有差別的。這可能是受到了當時環境、空間的制約。筆者查閱資料后發現,李茂貞夫婦所葬之地為李家祖墳,李茂貞死后是歸附其祖墳的,而其夫人墓又是歸附李茂貞的。換句話講,既然那一塊地屬于李茂貞的家族墓地,按古代的相墓書來說,凡是李家的人死后都應葬到風水寶地上,很自然,墓與墓之間的距離就短了。
雖然李茂貞的墓是依唐制而建,墓前使用華表和石馬則是明顯的僭越;因為唐制規定人臣墓前只能有石羊、石虎、石人、石柱,不能使用華表、石象、石馬。
其次,從墓葬形制來說二者的差別也較大。李茂貞墓由墓道、封門、甬道、墓室四部分構成,是一座斜坡式墓道、穹窿頂墓,這應該是依照唐制而建造的。西安地區唐墓的墓室頂部多為穹窿頂,唐代李憲墓、新城公主、節愍太子的墓均有斜坡式墓道、穹窿頂。王建的墓不見斜坡式墓道和甬道,墓頂亦為券頂,這與王建墓建在地上有關。
李茂貞的墓是單室,王建墓是三室。一般來說,石室墓、磚室墓或磚石混合結構的墓只有皇室成員或高級官吏才能使用,而且均采用雙墓室或多墓室結構。唐末五代時期,墓葬形制雖有變化,也只是長斜坡式墓道變短或消失,天井和壁龕消失;但一般的大墓里還是多見雙室墓或多室墓。唐節愍太子、懿德太子、永泰公主的墓均為前后兩個墓室,五代名臣王處直的墓也是前后兩個墓室,就連李茂貞的夫人墓也是前后兩個墓室。五代十國時期,帝王多用三室之制,如前蜀王建永陵、后蜀孟知祥和陵、南唐李昪欽陵和李璟的順陵、南漢劉晟昭陵、吳越王錢元瓘的墓,均有前、中、后三室,但唯有李茂貞墓是單室,這是值得深究的。李茂貞墓室的石槨乃廡殿式建筑,由頂蓋、周壁和槨座三部分組成,而且周圍雕刻有仕女圖。王建的棺槨停放在中室,由于其上部已毀,故其樣式不明。但其棺床是佛教典型的須彌座,并且在棺床的側面雕刻有花草龍紋,還有二十四伎樂。[6]史書記載王建是一個信佛的人,而須彌座棺床更加證實了這一點。
雖然李茂貞和王建的墓室結構相差較大,但在兩座墓中均發現了墓主人的圓雕坐像,而且兩座墓中都有壁畫。壁畫可以說是唐代墓葬的顯著特征,較大的墓葬一般都繪有壁畫。前面提到的節愍太子、懿德太子、永泰公主、王處直的墓里均發現了壁畫。
最后從出土物來說,李茂貞墓遺留的三彩陶俑較多,而王建墓中不見任何三彩陶俑。這應該與當時南北陪葬習俗的差異有關。
四、從秦王陵與永陵看唐末五代的喪葬制度
帝王陵墓的興衰是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一個縮影。帝王墓室的建筑是依國家的財力而定的,正如《南唐二陵發掘報告》指出的那樣:“國家強盛的時候,皇帝陵內的玄宮大致全是石料或至少以石料為主,到了衰微的時候,由于人力、財力不足,可能全用磚或以磚為主?!崩蠲懱幱谔颇┱沃行牡奈鬟?,唐末戰亂對其影響應該不小,因為人力、物力、財力所限,他的陵墓是一座單石室墓。王建所在的蜀地,相比之下離當時政治中心較遠,社會相對穩定,經濟狀況要比李茂貞所處關中之地要好,因而他的墓室仍能采用三室石筑的形式。
從李茂貞到王建墓,我們都能看到濃郁的佛教文化氣息。李茂貞墓發現的陶經幢殘片、浮雕力士及天王的石柱礎、石雕蓮花座、刻有漢、梵兩種文字的石經幢及陶佛像等,均是佛教題材的器物。據法門寺《大唐秦王重修法門寺塔廟記》碑文記載,李茂貞花了21年時間斥巨資重修法門寺,反映出他禮佛的一面。至于王建,史書記載他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須彌座棺床更加證實了這一點。
伎樂圖同樣也是唐墓的顯著特征,李茂貞墓室中的耳室里陳列有“胡人馬樂俑”、“樂伎武俑”、 “樂伎坐俑”等等,王建須彌座棺床的周圍雕刻有二十四樂伎俑,均證明了唐代歌舞樂伎的流行并受西域文化的顯著影響。
總之,從秦王李茂貞陵和蜀王王建陵的比較中,我們可以看出帝王陵寢制度乃受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制約。這便為今人研究當時社會提供了可靠的實例。
注釋:
[1][2][3]參見寶雞市考古研究所:《五代李茂貞夫婦墓》第175頁,第140頁,第89頁,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
[4][6]馮漢驥:《前蜀王建墓發掘報告》第8頁,第26頁,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
[5]成都永陵博物館:《走進永陵》第138頁,天地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西南民族大學博物館(成都)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