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出現四肢抽搐的時候,媽媽往往第一反應就認為是寶寶生長期缺鈣引起的,媽媽首先考慮是缺鈣引起的。這是對的,但是還應該看寶寶當時的情況,有些情況并不都是因為缺鈣引起的,其中還有其他原因,媽媽知道嗎?下面我們把常見的四肢抽搐,介紹給有這樣問題的媽媽和爸爸們:
新生兒神經系統發育不健全
癥狀及表現
這種病癥多見于新生兒,常見有驚跳、震顫和抖動等表現。
驚跳新生寶寶當變動頭頸部體位時,有時出現全身抖動,四肢伸開,然后屈曲像做擁抱的動作。有時受到強光、聲音或較強的震動等外界刺激,也會有這種表現。驚跳,在醫學上叫“擁抱反射”。一直持續到生后2-3個月,以后這種現象會逐漸自然消失。
震顫新生兒在哭鬧或饑餓等情況下,有時,發生下頜或四肢細小顫抖,如果發生不頻繁,也屬于正常現象。
抖動新生寶寶在驚跳后,會有幾下抖動。以上表現是寶寶的自我控制的神經系統還沒有發育完全,容易產生“對刺激的泛化反應”。媽媽可以試試,輕輕碰碰寶寶的任何一個部位,寶寶的反應幾乎都是一樣的——四肢張開,并很快向軀體屈曲。這些表現不是“抽搐”。隨著寶寶的長大,這種情況就會逐漸消失的,媽媽不必過于緊張。
應對方法
媽媽只要用手輕輕按莊寶寶身體的任何個部位,就可以使他安靜下來。如果抖動多,影響睡眠,可用襁褓法,就是模仿寶寶在媽媽子宮內情況,把寶寶包裹起來,可使寶寶睡得安穩些。但要注意,長時司包裹孩子不利于寶寶的生長,當寶寶醒來時,就應該打開包裹,一定不要包“蠟燭包”——把寶寶包裹得直挺挺的,像蠟燭一樣,這種“蠟燭包”的包裹方法對新生寶寶的發育是有害的。
維生素D缺乏手足抽搐癥
主要是由于維生素D缺乏導致,以致寶寶血清鈣低落,神經肌肉興奮性增強,出現驚厥和手足抽搐等癥狀,多見于3歲以下寶寶時期。
癥狀及表現
這種病癥的寶寶往往表現為突然發生四肢抽搐,兩眼開始上下打轉,寶寶面部開始顫動,神志不清,抽搐的時間可短至數秒鐘,或長達數分鐘以上,發作時間長的寶寶嘴唇變為紅黑色。抽搐過后,意識逐漸恢復,精神萎靡,之后就入睡了,醒了之后還能像以前一樣活潑,發生抽搐的次數有可能數日1次或1日數次,甚至多至1日數十次,寶寶身體一般不發熱,癥狀輕時僅有短暫的眼球上躥和面肌抽搐,神志清楚。
應對方法
初次發現寶寶出現手足抽搐,應盡快帶寶寶到兒科就診。根據病情和有沒有服維生素D的歷史,查出血清鈣低,就可做出診斷。經過急救使驚厥等危險癥狀停止,其次補充鈣劑,使血鈣迅速上升,驚厥等癥狀就不再出現。然后給以維生素D補養,使鈣磷代謝恢復正常,就會得到根治。
寶寶的這種病癥,只要媽媽及時喂寶寶補充維生素D制劑,是完全有可能預防的。預防方法是:寶寶在出生2周后,每天服維生素D400-600單位,保證一定的戶外活動,接受紫外線照射。運動能有效幫助寶寶身體對鈣的吸收和利用,曬太陽能夠促進寶寶的皮膚合成維生素D。但是補鈣就應該看情況正確補鈣了。早產兒在補充維生素D的同時要補充適量的鈣;足月兒如果母乳或配方奶喂養,因為其中已經有足夠的鈣,就不需要另外補鈣了。
癲癇
癥狀及表現
俗稱羊角瘋,是寶寶小的時候常見的一種驚厥性疾病,常多次反復發作。表現全身或局部肌群不自主抽籀,同時伴有意識障礙。大部分患寶寶腦電圖有癲癇波形。
寶寶發生上述現象,體溫正常,就要警惕寶寶是癲癇,尤其是不止次發作。應及時送神經科診治。癲癇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原發性癲癇發病原因尚不清楚。繼發性癲癇繼發于其他疾病如嚴重腦外傷、腦缺氧、腦發育不良,腦萎縮或腦炎和腦膜炎后遺癥等。癲癇約一半在寶寶日g期發病,有可能對寶寶精神和智力發育造成影響。
應對方法
應積極到神經科檢查和相應治療。這類病癥的病程很長,需要長時間進行治療。如果家長和醫生能很好配合治療,大多數寶寶的發作可以得到有效控制,腦電圖也可恢復正常。
高熱驚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