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08年是世界經濟由高走低大轉折的一年。多數專家預測,2009年將是二戰以來世界經濟形勢最為嚴峻的一年,世界經濟將呈“U”形走勢。
從2000年到2007年,世界經濟年均增長率達到4.08%,其中2007年高達5.0%,明顯高于1980年至1999年年均3.02%的增長水平。但是,2008年,世界經濟形勢急轉直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世界經濟增長率僅能達到3.7%。其主要原因是發達國家經濟都已陷入衰退。
2007年7月爆發的美國次貸危機到2008年9月已演變為嚴重的金融危機,這場所謂“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機正從虛擬經濟擴散到實體經濟。按年率計算,2008年第一、第二和第三季度,美國經濟增長率分別為0.9%、2.8%和-0.5%。但是,基于工業生產、國民收入、批發零售額和就業等關鍵指標都在下行,美國全國經濟研究局在12月1日認定,美國經濟已從2007年12月開始陷入衰退。2008年第二和第三季度,歐元區15國經濟連續下降0.2%,這是自1999年歐元啟動以來歐元區經濟第一次陷入衰退。2008年第二和第三季度,日本經濟相繼出現0.9%和0.5%的負增長,日本經濟也已步入衰退。
發達國家國內生產總值(GDP)占世界GDP的60%以上,發達國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場和對外投資最多的國家。這些國家經濟相繼陷入衰退,導致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速大大放慢。轉軌和發展中國家2008年經濟增長率將從上年的8%降至6.6%,其中亞洲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率將從10%降至8.3%,中國和印度經濟增長率將分別從11.9%降至9.7%和從9.3%降至7.8%;拉美經濟增長率將從5.6%降至4.5%;非洲經濟增長率將從6.1%降至5.3%;大多數獨聯體國家經濟主要依靠出口石油、天然氣或其他礦產品,隨著礦產品價格走低,這些國家經濟形勢將進一步惡化,2008年,俄羅斯經濟增長率可能達不到6.8%,這將是3年來的最低增幅。
展望2009年,世界經濟仍存在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2008年12月下旬,IMF首席經濟學家布蘭查德在接受法國《世界報》專訪時指出,鑒于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各國政府必須盡快加大刺激內需的力度,以避免出現全球性大蕭條。全球經濟面臨的不確定性仍然很多,特別是五大風險仍然存在。
一、 次貸危機和金融危機可能繼續向縱深發展。目前,次貸危機尚未全面擴展到信用違約掉期領域。從2008年初到12月初,美國紐約三大股指跌幅均超過34%,英國倫敦、法國巴黎和德國法蘭克福股市主要股指跌幅均超過35%,日本東京股市主要股指跌幅超過46%。2009年,全球股市仍將繼續動蕩。據日本《經濟學人》周刊2008年11月4日一期介紹,14個發達國家的住房資產總額高達60萬億美元,相當于這些國家GDP的2.2倍,其中20萬億美元屬于被過高估計的價值。如果房價回歸理性,那么將有20萬億美元的家庭財富隨之蒸發。有專家預測,房地產市場回暖可能還需要兩年多時間。我國要特別關注美元匯率異常波動對人民幣的沖擊。
二、 農礦產品價格波動仍難預測。2008年1月2日,紐約商品交易所石油價格上漲到每桶100.09美元,這是油價首次突破每桶100美元大關。7月11日,每桶油價上漲到147.27美元的歷史最高紀錄。12月19日,油價回落到每桶33.87美元,跌至近5年來的最低點。油價大漲大落主要是投機炒作造成的。美國眾議院能源商務委員會發表的報告顯示,在紐約商品交易所石油期貨交易合約中,“投機交易者”所持有的比重從2000年的37%上升到2008年4月的71%。劍橋能源研究協會預測,2009年全球石油日需求量將進一步下降33萬桶,油價可能在每桶40至75美元之間徘徊。但是,油價變動仍將深受投機因素和主要石油輸出國減產政策的影響。
糧食供應和糧價走勢將更加舉世關注。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全球糧價在2006年上漲了12%,2007年上漲了24%,2008年前8個月漲幅超過50%。德國《新德意志報》2008年12月24日發表題為《未解決的糧食危機》的文章指出,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玉米價格上漲了33%,小麥和大米的價格分別上漲64%和63%,“年終總結令人害怕:忍饑挨餓的人數增加了7500萬,近10億人晚上餓著肚子上床睡覺。”鑒于金融危機和正在顯現出來的全球性經濟衰退,聯合國糧農組織已經提醒人們注意,在2009/2010收獲年,可能發生下一場糧食危機。
三、 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和摩擦可能進一步加劇。IMF預測,世界貿易增長率將從2006年的9.4%、2007年的7.2%降至2008年的4.6%和2009年的2.1%。有專家認為,金融危機成為對長期以來全球經濟失衡的一次強制性的調整。發達國家為擺脫金融危機將減少需求、增加儲蓄。與此同時,隨著經濟衰退、就業機會減少、失業率上升,發達國家為擴大就業,將更加注視國內供應。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爆發后,以美國國會通過的《斯穆特—霍利關稅法案》為起點,美國率先舉起貿易保護主義大旗。1930年,美國將2萬多種進口產品的關稅大幅提高,很快產生一種惡性循環效應。到1932年,世界貿易比1929年下降了25%,世界工業生產萎縮30%。2001年底發起的多哈回合全球貿易談判原計劃在2004年底達成協議,由于美歐之間和主要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農業補貼和市場準入等問題上分歧嚴重,多次談判都未取得進展。2008年是多哈回合談判的關鍵年,各方定于年底前結束談判。然而,7月21日至29日在日內瓦召開的多哈回合小型部長會議在最后一刻宣告失敗,被外界評論為是一場“悲壯的失敗”。日本《讀賣新聞》2008年12月14日刊登題為《貿易保護主義抬頭——WTO談判凍結的背景》的文章指出:奧巴馬政權所代表的美國民主黨傳統的貿易保護主義色彩,又讓人們難以對其寄予厚望。
四、 要嚴防從通貨膨脹演變為通貨緊縮。2008年上半年,全球普遍關注通貨膨脹,而到年底,全球轉而開始為可能出現更加危險的通貨緊縮問題擔憂。1929年至1933年大蕭條期間,消費品價格下降了大約四分之一,到1933年,美國制造業產量下降39%,失業率達到25%。如今,占美國GDP72%的消費開支減少,制造業產量下降,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出現罕見降幅,失業率明顯上升,全球通貨緊縮風險增大。
五、生態環境繼續惡化和人類生存面臨嚴重威脅。據法新社報道,2008年全球發生十大災難性事件,其中:5月2日和3日,“納爾吉斯”特強氣旋風暴襲擊緬甸,導致13.8萬人死亡或失蹤,240萬人無家可歸,稻田被毀。5月12日,中國四川汶川地區遭遇里氏8級強地震,8.8萬人死亡或失蹤,500萬人失去家園,經濟損失1240億美元,重建費用可能超過2450億美元。國際能源署發表的一項報告指出,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仍在不斷增加。全球與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從2006年的280億噸增加到2030年的410億噸,增幅達45%。有專家指出,金融危機要錢,而氣候危機要命。挪威南森環境和遙感中心的專家約翰內松指出,倘若全球變暖進一步惡化,北極完全有可能在2030年成為無冰地帶,冰川的融化將給冰島這樣位于北極的國家帶來滅頂之災。據有關專家預測,到2020年,全球氣候將會發生顯著的變化。屆時,歐洲將會遭遇頻繁的猛烈降雨和洪水襲擊,而世界其他地區將會遭遇廣泛的干旱威脅。預計到2020年,全球人口將達到76億,對于人類來說,一場空前的糧食危機將會來臨。
上述諸多不確定性和風險,仍將對全球經濟造成巨大沖擊。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2008年11月25日發表經濟展望報告指出,2009年發達國家尤其是歐美經濟將陷入嚴重衰退。OECD的30個成員國中,有21個國家正面臨持久經濟衰退,目前發達國家經濟下滑局面將是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最嚴重的。IMF曾預測,2009年至2012年,世界經濟年均增長率將達到5.1%,而最近預測,2009年世界經濟增長率只能達到2.2%,原因仍然是發達國家經濟同時陷入嚴重衰退。2009年發達國家經濟將出現0.3%的負增長,其中,美國經濟增長率為-0.7%,歐洲為-0.5%,日本為-0.2%。轉軌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率為5.1%,其中,亞洲為7.1%,中國和印度分別為8.5%和6.3%;拉美為3%;非洲為4.7%;俄羅斯為3.5%。
發達國家經濟何時復蘇仍將對全球經濟產生重大影響。《土爾其周刊》2008年10月22日一期刊登美國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經濟學教授兼經濟顧問機構RGE Monitor主席魯比尼題為《從金融災難到全球蕭條?》的文章認為:“美國和其他發達經濟體的經濟收縮將溫和而短暫(經濟衰退將在6個月內發生V形反轉)的幻想已經被可能在美國持續兩年以上、在世界其他地方持續近兩年的長期持久而又確定無疑的U形衰退所代替。同時,考慮到發生全球系統性金融災難的可能性越來越大,我們無法排除發生長達10年的L形衰退的可能性——這很像日本在房地產和資產泡沫破滅以后的經歷。”多數經濟學家認為,發達國家經濟將呈 U形發展。若以3%為世界經濟增速高低的分界線,全球經濟很可能經歷一段較低增長期。
為刺激經濟復蘇特別是為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公正,很多國家都在總結和吸取美國爆發嚴重金融危機的教訓。
一、 市場機制和政府干預要相輔相成。世界近現代經濟發展史表明,市場機制與政府干預必須相輔相成。1861年美國共和黨執政后,長期實行自由放任的不干預大企業壟斷的經濟政策,終于爆發了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和持續10多年的大蕭條。1933年3月4日民主黨人羅斯福擔任美國總統后實施“新政”,其核心內容是加強政府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宏觀調控,在資本主義世界率先使市場機制(“無形的手”)與政府干預(“有形的手”)相輔相成。但是,1981年共和黨人里根入住白宮后,再次批評“政府不解決問題”和為大企業“自由競爭”辯護。特別是自21世紀初以來在金融衍生品層出不窮、規模急劇擴大過程中,布什政府沒有相應加強宏觀干預,又爆發了嚴重金融危機。布什政府被迫采取救援措施,但為時已晚。民主黨人奧巴馬入住白宮后將進一步加強宏觀干預,但面臨重重困難。現在幾乎所有國家都在強化政府干預。但是,要防止從“市場至上”走向政府“包辦一切”,應堅持市場機制與政府干預各盡其職、相輔相成。
二、 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要協調發展。實體經濟占美國GDP的比重,已從1950年的61.78%降至2007年的33.99%,其中制造業占GDP的比重已從27%降至11.7%。但是,實體經濟仍是基礎。虛擬經濟主要包括金融、保險及相關服務業和房地產服務業。美國國會1999年通過了以金融混合經營為核心的《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廢除了1933年國會通過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正式取消了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進行分業經營的限制。2000年美國國會通過的《商品交易現代化法案》規定,非在柜臺交易的商品,不受商品交易委員會的監管。這兩項法案為投機猖獗、金融衍生品膨脹成災創造了條件。據國際清算銀行統計,截至2007年第三季度,全球金融衍生產品市值達681萬億美元,其中半數在美國,另一半在歐洲,相當美歐GDP的20多倍。這次金融危機的主要教訓是,虛擬經濟必須在服務于實體經濟的基礎上有序發展和獲取正當利益。
三、 財富增加與社會分配要公正公平。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指出,放貸方的“不公與欺詐行為”誤導借款人,是導致發生次貸危機的主要原因。從次貸危機到演變為嚴重的金融危機,暴露了一些大公司、大財團不擇手段牟取暴利,導致貧富差距不斷擴大。保羅·克魯格曼最近出版的《美國怎么了:一個自由主義者的良知》一書中指出:20世紀70年代,美國大公司主管的平均收入是普通職工的40倍,現在這個數字變成367倍。他認為,這已不僅僅是社會不平等問題,而是美國的一個基本信念和道義的崩塌。美國國會內部和廣大納稅人為什么在救助大公司、大財團問題上爭論不休呢?芝加哥研究生商學院教授津加萊斯一針見血地指出:“難道我們希望生活在一個利潤私人化、損失社會化,且用納稅人的錢來支撐經營失敗的公司的制度里嗎?”美國一再暴露出來的欺詐案件說明,不僅要監管大公司、大財團的經營活動及其收入,而且要公正公平地分配財富,這是關系到防止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和實現社會穩定的重大問題。
四、國內發展與國際合作要立足國內。經濟全球化越延伸,各國經濟越相互滲透和相互依存。全球經濟和貿易快速發展,各國不同程度地受益;全球經濟增長速度放慢或衰退和世界貿易萎縮,任何國家都不能獨善其身,都將受到沖擊。因此,必須加強國際合作。中國正在積極參加20國集團(G20)會議,共商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和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大計,共同應對挑戰。但是,最主要的還是搞好國內經濟社會發展。中國投資4萬億元刺激經濟,不僅將保持國內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而且將對全球經濟和貿易發展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