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為農(nóng)歷己丑年,生肖排列屬牛,又稱牛年。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不少與“牛”有關(guān)的文化。在牛年到來之際,品讀與欣賞一些牛文化,亦別有一番情趣。
牛典故
風馬牛——風:畜類牝牡相誘。《左傳#8226;僖公四年》:“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意思是說,楚國與齊國相距很遠,即使牝牡相誘,馬和牛也碰不到一起。后比喻事物之間毫無關(guān)系。
執(zhí)牛耳——古時各國會盟,由主持會盟的人抓住牛耳,取血為盟,以誓遵守盟約。后以此指在某一方面居于領(lǐng)導地位。
以羊易牛——戰(zhàn)國時,梁惠王看見有人牽一頭牛去殺,他不忍,便派人用一只羊去替換那頭牛。后以此指替換。
目無全牛——相傳有個宰牛的人,技術(shù)很好,眼睛仿佛能透過牛骨,看到骨節(jié)的空處,一刀砍下,正中空處,牛便“迎刃而解”了。后以此形容技術(shù)達到非常純熟的程度。
牛詩
我國與牛有關(guān)的詩很多,這里僅錄數(shù)首與諸君共賞。
宋代詩人孔平仲有一首《禾熟》詩:“百里西風禾黍香,鳴泉落竇谷登場。老牛粗了耕耘債,嚙草坡頭臥夕陽。”此詩既表達了對人生金秋的欣慰,又流露了面對夕陽內(nèi)心的充實、明智與從容。
當代著名詩人臧克家有一首詩僅20字,但頗有教益:“同志眾朋友,鞭我向前走。愿作老黃牛,拉車拉到頭。”
有位老者寫下這樣一首詩:“風吹雨打不回頭,力瘁筋摧勿怨尤。何必計較鞭加背,此生原是拓荒牛。”這種思想境界,這種精神狀態(tài),是何等的高尚、何等的可貴啊!
牛諺語
民間流傳著不少與牛有關(guān)的諺語,如“初生牛犢不怕虎”、“牛皮不是吹的,火車不是推的”、“吹牛皮不犯死罪”、“背上牛頭不認賬”、“牛不知角彎,馬不知臉長”、“好馬不停蹄,好牛不停犁”、“母牛生母牛,三年成財主”、“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等。這些諺語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讀來頗有趣味。
牛歇后語
在我國無數(shù)歇后語中,有的與牛有關(guān),如“牛皮燈籠——肚里明”、“對牛彈琴——白費心”、“泥牛入海——有去無回”、“黃牛走進象群里——還是個小弟弟”、“吃飽的牛肚子——草包”、“牛郎約織女——后會有期”、“牛身上的毛——沒數(shù)”、“毛驢拉磨牛耕田——各有各的活兒”等。這些歇后語詼諧風趣,令人過目難忘。
牛謎
清代著名書畫家鄭板橋任山東濰縣縣令時,一天,有位老農(nóng)懇求鄭大人出個告示,幫他找回丟失的牛。
鄭板橋問:“你是啥時發(fā)現(xiàn)牛走失的?”
老農(nóng)說:“不是去年,就是今年。”
鄭板橋又問:“一共丟了幾頭牛?”
老農(nóng)答:“不是一頭,就是兩頭。”
鄭板橋問罷,給老農(nóng)寫了一張尋牛啟事。啟事貼出的第二天,老農(nóng)便找到牛了。
請你猜一猜,老農(nóng)的牛是啥時走失的?究竟丟了幾頭牛?
答案:除夕晚上丟的,是一頭即將生牛犢的母牛。
(編輯 仕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