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個季節里,或者說在同一天當中,何種情形下地面的光照會更強烈?是那天空萬里無云一碧如洗的時刻,還是朵朵白云在頭頂上飄的時候?人們也許會毫不含糊地說:“當然是前者。”然而科學家們最近得出的結論是:多云時光照更強烈。
敘爾島是德國夏季最受歡迎的海濱度假勝地之一,德國基爾大學的尼爾斯·沙德和一名叫作安德烈亞斯·馬克的氣象學教授,連續兩個夏天在島上不定期測量和記錄日光的輻射強度。測出的結果是,在沒有一絲云彩的大晴天的正午,敘爾島的地面光照強度最多只有每平方米900瓦,而在多云條件下,每平方米卻是1400瓦。科學家們探明的原因是,多云天氣中,由于距離地面5000米到6000米的高空有著一團團雪白的高積云,因為各云團處于一種分離狀態,這樣一些似反光鏡般的云彩將陽光反射后,通過云團與云團之間的縫隙直接照射到地面上來,由此地面上的光照強度就會陡增。
這一現象告訴人們:缺憾往往更具動力。自然界是這樣,人類社會更是如此。
由此想起了中國近代文壇巨匠魯迅。魯迅當年被派往日本學醫,有資料說,他當時所在的日本仙臺醫專,其年級的學生共有142人,在第二年的一次年級統考中,魯迅的總分名列68名,專業學科醫學的平均分數是65.5分。成績最好的是非專業的學科倫理學,83分;分數最低的是正直、謙和、可敬的藤野先生所執教的解剖學,59.3分。
魯迅當年的成績談不上優秀,專業成績更是進入了差等行列。當時魯迅的頭腦必定是異常清醒的,他一定覺得,憑著這樣的成績,日后有望成為一名杰出的醫生的機會只能是微乎其微。又念了半年,魯迅便離開了這所學校。可見,魯迅當年的棄醫從文,“幻燈事件”只不過是一個導火索而已。
無論你是一個多么偉大的人物,你生命中都會有缺憾,尤其是當你還沒成為偉人的時候。正是魯迅生命中這種缺憾,讓他對自己的能力、興趣做了一番重新審視和估量,在其抉擇人生路向時,給了他一股巨大的推動力。
不要害怕失足與過衍,不要懼憚坎坷與挫折,只要我們不逃離生活的天地,只要我們始終熱愛生命中的山山水水,即便遭逢的是多云天氣,也許它根本不會損害到我們什么,而且它反而極有可能讓我們得到更多的光和熱;因它的關照與提攜,會讓自己為世界增添一抹更為亮麗的風景。
多云時光照更強烈,無云的圓滿其實才是一種真正的缺失和不足。
(編輯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