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輪月,剛瀉下漠北的漫漫黃沙、陣陣駝鈴,又映出了江南的小橋流水、鳥語花香;一桿桅,剛降下暮春的淡云霧嵐、清煙殘月,又升起了霜秋的曲苑殘荷、白荻勁風;一支筆,剛譜完前唐的桂畔漁歌、魚翔淺底,又流淌著晚清的楓林唱晚、平沙落雁。
大江流日月,春秋代古今。古人云:心為行役,塵世馬牛;身被名牽,樊籠雞鶩。時下流傳著一副對聯,上聯是“早退晚退早晚得退”,下聯是“早死晚死早晚得死”,橫批:“早退晚死”,其中之寓意不言而喻。
春秋末年,越王勾踐在范蠡和文種的輔弼下,苦身勞力二十載終滅吳。勾踐設宴慶功,群臣皆樂,然勾踐面無喜色。范蠡察微知著,立刻識破越王之心,于是他毅然請求退隱。勾踐說:“先生若愿伴寡人左右,寡人愿與汝共治越國;否則,將身死名裂,妻子為戮!”范蠡心知所謂“共治越國”純屬虛語,而“身死名裂,妻子為戮”,越王肯定是做得出的。于是他說:“君行其法,我行其意。”便不辭而別,駕一葉扁舟,載西施泛舟西湖,出三江而入五湖,遍游天下。到后來的陶朱公三擲千金,富甲一方。
范蠡臨走時曾修書于同僚文種,信曰:“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吾觀越王此人狼眼鷹鼻,患難易共,富貴難同,不如辭官遠禍。”文種認為越王不會如此薄情寡義,不愿歸隱。果不其然,不久后,勾踐便賜予文種一把當年吳王夫差賜予伍子胥自裁時用的屬鏤劍,并曰:“先生教吾伐吳七術,吾僅用其三而滅吳,余四術還藏于先生胸中,請先生追隨先王,試行余法吧!”文種長嘯一聲,揮劍自刎。
張良輔佐漢高祖劉邦,策無遺算,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助劉邦完成帝業。然張良志在為韓報仇,視功名利祿為糞土。天下大統后,劉邦封張良齊地三萬戶,張良婉言謝絕,只愿封為留侯。之后又以體弱多病為由辭官歸隱林泉,云游山水,愿從赤松子游,修煉導引辟谷之術。張良的功成身退、不問世事,使劉邦對其毫無芥蒂之心。
既建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勛,又避禍防患得善終,如此超然,令人神往!
韓信作為一代名將,彪炳史冊。韓信于陳勝、吳廣起義后,始投項梁,繼隨項羽,后經蕭何力薦被劉邦拜為大將,協助劉邦制定了還定三秦以奪天下的方略。“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而定三秦;和齊趙共擊楚,井陘擊趙之戰,韓信采用背水一戰的策略,陷之絕地而后生,置之死地而后存,以數千兵力擊敗二十萬趙軍。楚漢垓下之戰,將軍與會項羽,韓信十面埋伏,項羽四面楚歌被迫烏江自刎。可以說,韓信為劉邦奪得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然韓信不愿功成身退,不懂得“不伐其功,不矜其能”,也不懂得像張良那樣急流勇退,或者像蕭何那樣“自污”,結果被劉邦借呂后之手誘殺于長樂宮鐘室,并被夷三族。
漢景帝時期的絳侯周勃之子丞相周亞夫,雖有平定吳楚七國之亂之大功,卻被以謀逆之罪賜死。南朝的檀道濟,明朝的湯和、常遇春,清朝的年羹堯,得其善終者寥若晨星。比干剖心,商鞅車裂,彭越碎尸,李斯、晁錯腰斬,伍子胥、文種自刎,晚明大將袁崇煥雖為崇禎帝抵抗大清卻落了個凌遲處死的下場。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朱元璋火燒慶功樓,無不令人心寒!
自古有著大智慧的人,深刻地懂得“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的古訓。他們雖位至公卿,一朝辭官,立刻打點行裝,尋一處清凈所在,竹籬茅舍,石屋花軒,不再過問世間俗事,看流水繞戶,飛泉掛檐,得以安享晚年。
范蠡與文種,尉繚與李斯,張良與韓信,徐達、劉伯溫與湯和、常遇春……之所以有著不同的結局,正是因為前者比后者看得遠、看得深、看得透。
人類的智慧不僅埋藏在前人的經驗里,而且潛藏于自己的心靈里。自己把自己說服了,是一種理智的勝利;自己把自己感動了,是一種心靈的升華;自己把自己征服了,是一種人生的成熟。
只要我們能夠總結前人的經驗,懂得適時放棄也是一種美麗,我們才能收獲更多的美麗,創造美好的未來。
(編輯仕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