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睡前想想今天干的事,覺得瑣屑不堪。
早上一上班就買禮物去醫院看了一趟生病的老領導,真心寬慰一番之后離開,花去一個半小時;回到辦公室剛坐下,就來了一位同事訴工作之苦,認真傾聽兩小時,直至同事滿肚子苦水倒完;下午剛坐下就接了一個電話,家鄉一舊鄰開農用車進城運貨被查,托我找人疏通,否則就會被罰不小數目的錢。于是遍查通訊錄,電話打得耳朵痛,花了近兩個小時終于搞定;剛想上網查點資料,又接通知,立即參加一個座談會。座談會冗長乏味,一直開到超過下班時間才結束。
晚上看了會兒電視后突然想起在圖書館借的一本書已經兩個月沒看一眼。三個月前就寫下題目的一篇論文,至今也未動筆;一天又一天就這樣被瑣屑湮沒了。這期間也不是沒有節約時間的決心,也不是沒有對生活的頓悟,可決心和頓悟之后還是對瑣屑的繼續重復。
是該靜下心來想想這個問題了,因為瑣屑占據了我太多的生活空間,包括吃、喝、拉、撒、睡等等,統算起來絕對構成了大半個生活。可人只要存在于現實中,就必須認認真真面對。單就今天來說,老領導生病住院,必須去探望。一來對他的痊愈有利,二來也符合人情事理。同事來訴苦,是需要認真傾聽的。他能來找你就有找你的理由,至少說明你是理想的傾訴對象。如果你以工作忙為理由中斷傾聽,那肯定對對方是個傷害。家鄉來人求你辦事,這說明在家鄉你還是個人尖子,不求你又能求誰呢?你若搪塞,一個農民幾個月的血汗錢就打了水漂。若他回家后一張揚,那你頭上的帽子就是沉甸甸的了。參加座談會,那是工作。能成為座談會的發言者,至少說明你還有一個工作的位置。
想想也就釋然了。瑣屑是生活的常態,常態才是人生的必然。盡管我們日常中被這樣那樣的瑣屑包圍,但只要不被徹頭徹尾湮沒就算超脫了。盡管我們擁有沖出瑣屑的鑰匙,但沖出了一重必然還有另一重。古人說得好:“物無美惡,過則為災。”如何在被瑣屑的包圍中不被瑣屑所困,這是需要把握好的一個課題。當然,這課題言易行難。
(編輯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