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是寂寞的,寂寞的他走向鄉野,尋到一處桃花源。這種世外桃源,給更多的寂寞者一個向往的心靈家園。
環繞他身體的是寂寞,他的心靈其實溫潤著。
當時那些達官貴族的浮華和豪宅隨歷史淡去,但陶淵明和他的世外桃源卻留了下來。
孔子是寂寞的,雖說是有弟子三千。在這些弟子中,有多少能完全領略他的心境?更挫傷他的是周游列國,卻壯志未酬。
但是,千年之后,誰能想到他成為一代師表。孔子,這位圣賢的光輝穿越千年,今天更加光亮地照耀著我們。他生前的孤寂、落寞與身后的榮耀,令我們沉思。孔子的悲劇,不僅僅是他個人的,整個民族都在隱隱作痛。也許世界上所有的思想者,都是孤獨和寂寞的。
但是,那些給我們心靈滋養的遺產,我們曾經當作腐朽拋棄了,我們的心靈蒼白著、掙扎著。
孔子,他的吟哦、他的嘆息、他的呼喚、他的夢想幾千年后再次重現他的光芒。他的吶喊、他的彷徨至今困惑著我們,他的執著、他的思想至今引領著我們。
孔子身后留下的卻是一座真正的紀念碑——這是精神的豐碑、文化的象征,他使氣勢顯赫的帝王也黯然失色。在這里,我們感到了思想的魅力;在這里,我們感到了仁愛的力量。
滄海桑田,世事變遷。但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雄魂正在神州大地上馳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文化人格,已成為炎黃子孫的道德自覺;“和為貴”的價值觀,正成為今天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理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闡述、“天下為公,大同社會”的夢想正在今天成為人們的共識。
顯赫一時的帝王離我們越來越遠,而布衣孔子、思想者孔子,卻離我們越來越近。多少帝王、多少達官貴人、多少榮華富貴都隨歲月流逝而銷聲匿跡,而孔子的思想卻依然光芒萬丈。
范仲淹,是寂寞的,寂寞地走到岳陽樓。
但他站在岳陽樓上的身影,卻越來越高大。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千古名句被人吟誦千年。憂在天下之前,那么,天下何時無憂?
憂者仁也。
天下無憂了,你也就無憂了。
天下沒有寂寞了,你也就不寂寞了。
(編輯思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