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黃河中上游的寧夏、內蒙古、山西、陜西等部分地區,許多高耗能、高污染的工業園區相繼建立,林立的煙囪占據了原來的村莊,濃煙遮蔽了天空,污水流入黃河,廢渣倒入草原。近20年來,黃河排污量增加了一倍,十幾條重要支流成為“排污溝”,干流近40%的河段喪失水體功能。據了解,近年來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電石、焦化、硅鐵等企業相繼在當地建立,所產生的“三廢”污染正在深刻影響著當地居民的生活。
2006年4月26日,公烏素鎮北山村村副主任袁廣深回到村里,眼前一片搬遷后的狼藉。“由于烏海市西來峰工業園區的開發,鄉親們已全部搬走了。”北山村是公烏素鎮唯一的以農業生產為主的村子,小小的村莊生產的糧食和蔬菜供給著周邊的廠礦。村子往東不遠便是鄂爾多斯草原,向西越過黃河則是無邊無際的阿拉善沙漠。
從2001年起,北山村近兩萬畝草原被工業園區占用。隨著工業園區的建設,上百個爐子開始冒出黑煙,污濁的空氣彌漫著整個小村莊。西紅柿、茄子等瓜果出現了黑點和腐爛現象,蔬菜也銷售不出去了。“但我們并沒有拿到補償,直到前不久才與區上達成一個補償協議。”袁廣深說,鄉親們搬出了廠區,但離開了世代耕種的土地,大家都無事可做。
以前,這個深處沙漠和草原邊緣的村莊與絕癥沒有什么聯系。從2003年開始,村里陸續有人患上癌癥等疾病死去。“如果趕上刮風天還好些,否則滿屋子都是嗆鼻子的味道。”袁廣深望著那些正在開工的工廠搖了搖頭,“如今我們大都患有呼吸道疾病。”
西來峰工業園區只是內蒙古烏海市、阿拉善盟、鄂爾多斯市交界處眾多工業園區中的一個。2000年前后,三地像是比賽似的,爭相在黃河兩岸數十公里的狹長地帶開設工業園區,內蒙古西南部與寧夏交界處的彈丸之地塞滿了高耗能、高污染的企業。






棋盤井工業園區占用的土地原是鄂托克旗阿爾巴斯蘇木鄂爾圖克嘎巴的牧場,著名的阿爾巴斯羊就產自這里。“2004年開始,家里的羊一年要死十幾只,羊絨也變黑了。”蒙古族牧民王吉拉一邊趕著羊一邊說。200多只羊在20多根吐著黑煙的煙囪附近艱難覓食,一條黑色長龍從公路邊上延伸過來,足有一公里。“這原本是一個河床,從去年開始,附近的電石廠把廢料和爐渣倒在這里。”他說。向東不到兩公里,是一個被鐵絲網圍著的自然保護區。王吉拉是堅守在工廠污染區域的幾戶牧民之一,更多的阿爾巴斯牧民放棄了羊群,遷移到了幾十公里外的小鎮上謀生。“以后也許就沒有阿爾巴斯羊了。”王吉拉感嘆道。
從公烏素鎮向西南走10公里左右是一個叫拉僧廟的小鎮,鎮子是由一個化工廠發展起來的,現在這個化工廠賣給了一個廣東老板,裝備了一個火電廠:廢水沿著池子一級一級自上而下流淌,最后排到一條與黃河相連的深溝。化工廠的廢料被卡車裝載傾倒在低洼的大坑里,不遠處便是黃河。化工廠自備火車站,停靠著幾列等待裝貨的車皮,上面醒目地標明:“危險品,劇毒!”
工廠西南方向,便是寧夏石嘴山市的河濱工業園區,數不清的煙囪排著濃煙,煙霧朝黃河壓了過來,那里同樣是幾乎沒有藍天。“我們的果樹每年都成片地死去。”石嘴山園林場職工田富嶺說,他承包的果樹在4年之內死了60來株。工廠將冒著熱氣的黃濁的廢水直接排進了黃河,而田家的果園每年都要靠黃河水來灌溉。
2006年下半年,當地按照國家環保總局環境監察局《關于對石嘴山市等烏海市周邊高載能企業環境污染問題的情況反映》信訪投訴件轉辦函的要求,對數十家存在環境污染問題的企業做出限期整改,關掉一批小土焦、小泡花堿等“十五小”企業。但“好多工廠在這里被關閉了,又轉到另一個地方建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