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的功用,除卻進食之外,還有其它一些嗜好,無外乎是煙酒茶。我是嗜煙,惡酒,不會茶。
其實,飲酒吸煙不當,很是傷人。惟茶平和,飲多飲少,有利無害。所以多有朋友問我:你一直在機關工作,怎么可以不喝茶呢?其實,朋友問的也不對,不能把我說成不喝茶,只能說不愛茶,不會品茶。至于我不愛茶的原因,大概有三:一是我在機關大多是伺候人的,既瑣又累,少有時間與茶結緣。二是那些年頭手頭緊,閑錢沒有,茶不顧我。三是總認為飲茶是雅士們的事,我是俗氣纏身,哪敢附庸風雅。不過酒席間、會議上茶也是喝的,那是不渴不喝,喝的不過是帶色的白水而已,口中無感覺,神經不興奮。茶若有靈,肯定會指責我:這個昏昏然。
對煙,我卻是愛憐有加。原因是我在機關一直是“爬格蟲”,爬起格來,便有長短兩支槍械在身。一支在嘴上,冒著青煙;一支在手上,爬涂紙格。若無香煙,便打瞌睡。煙一上嘴,即刻來神。現在賦閑,偶爾為文,煙自然仍是我“添香的紅袖”。我這個人從來不向人家要東西,惟煙缺了,便沒了臉面,算來已有好幾次向陌生人要支煙抽。人家給了,便勝似給了一個“人參”,由是抱拳相拱,像是救了一命。此等境況下,一口煙到喉肺間,簡直是七竅開通,通經活絡,太和之氣,頓至周身。
至于酒,那是將就著喝。既不愛,更不會品。只是把它當作應對捧場、交流感情的工具罷了。喝了幾十年,非但無癮,甚至厭惡。我這個人,頭皮淺耳根軟,經不得人家一勸。特別是人家酒杯一端,席間一站,我便有了大丈夫戰死沙場的一嘆,一飲而盡。之后至于春夏秋冬,由它去了。
惟茶,卻終究不能提起我的精神。然茶源于我國,茶文化源遠流長,茶之濃淡概溶于社會人情之中,雖不愛茶,卻不能不識茶。
茶,興于戰國,盛于唐朝,臻于明代。先秦之前“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戰國時“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即燒三只小鳥,用五個鳥蛋炒茶葉為飯。又《爾雅注》說茶“樹小似梔子,冬生,葉可作羹飲。”這些都說那個時期茶葉除藥用外,可煮作菜羹。這是吃茶階段。到西漢時,把茶作為飲料漸成風尚,即“可飲茗汁”。馬王堆漢墓曾出土過裝在箱中的茶葉,提供了飲茶的實物見證。不過那時候的茗茶中仍摻有蔥、桔子碎粒等,可見還未完全脫離菜羹飲的傳統。唐代飲茶之風日漸熾盛,茶圣陸羽應時寫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茶經》倡導煎茶法,從此開了我國品茶藝術之先河。這一時期,人們喝的水煎茶末所產生的茶湯、茶末和湯花。這是煎茶階段。用沸水直接沖泡以炒青法制成散條形的茶,不加姜、鹽,不摻入任何珍果、香草,只品嘗茶的真色、真香、真味,這就是明代首創至今仍在普遍施行的茶葉瀹飲法。此法“開了千古飲茶之宗”,成為我國茶文化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不管從道理還是從文化視角上看,人們的三大嗜好中,香煙必定不會有久長的命運,因為煙無文化。形不成文化的事物,終究都要湮滅。現時的年輕人中吸煙的已經很少,再加上人們對吸煙場合上的限制,煙的止絕是早晚的事。酒有悠遠而豐厚的文化,飲用的適量對人又有好處,所以酒的生命當會久長。茶自不待說,相信茶汽將永遠升騰于人類社會的時空中。
茶,早已形成茶藝與茶道。茶藝是烹制茶的藝術,古今中外早有成套的規矩和做法,這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茶道,是茶事物的精神、本質,是需要通過飲者的心靈去感悟的。藝、道結合,便有了茗汁的神采和茶文化的圓融通達。
唐代詩僧皎然,第一個提出“茶道”二字。他認為茶是清高之物,非酒能比。我亦同此觀點。茶可以滌昏寐,清神意,破煩惱。以茶代酒,更能達觀、清醒地應對天地社會,進入圓融、率真的精神境界。因茶道古來就講究器具精巧,方法精湛,材料精絕,禮儀周全,把物質與精神恰到好處地揉合在一起。
我認為茶行為也是一種德行,姑且稱之為茶德。何謂茶德,不知道大飲者們做何闡說,我以為應該是“和”、“敬”二字。“和”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茶桌上的氣氛歷來是和順的,有著一種恰如春風的暖意。茶友們同啜后,齒頰留香,舌底回甘。言出之時,必是溫情和美,即或議事,也會相互謙讓。我曾為一茶莊書寫過一幅對聯“為愛清香頻入座,欣同知己細談心”,店主刻成木牌聯,置于店門左右。后店主告訴我,此聯一掛,茶客果然多來不少。有茶客稱這幅對聯道出了他們來店的真情實義。在相對于茶座的酒席之上,特別是醉酒之后,有人有時候就會“酒壯英雄膽”,說些不該說的話,甚或是惡言相加,不歡而散。至于“敬”字之作為茶德,乃為茶之初創時便已有之。宋、明時期,對父母都是“敬奉茶食”,茶湯同飯菜一樣,同為敬奉的餐飲。“敬”不但是敬于長者,而且敬在同飲間。茶禮儀在兩千多年的施行過程中,簡化殆盡,惟余“敬茶”二字仍保留在人們嘴上,可見“敬”在茶文化中的德馨綿長。同飲者一“敬”出口,相敬如賓,何種紛爭能夠見諸茶桌之上?相敬中輕言細語攀談聊天,會使茶友們盡釋生活中的苦與累,煩與憂,放松疲憊的心靈,緩解生命中的苦痛,這非但盡了朋友們的情分,還兼有了養生的收獲。所以,茶館是個非常值得光顧的地方。
喝茶,是一般茶客的做法,喝茶到了高級的境界,就會變作品茶。酒也是一樣,一般人喝就是了,而真正喝酒人是在品酒,品評酒的特質。“百家講壇”的易中天先生,把講三國說成“品”三國。一字之差,迥然不同。三國的史實不能改,就像擺在桌上已完成釀與烹的酒與茶。把三國的故事擺出來,一是“講”,二是“評”,三是“品”,這是次第上升的三個等級。“講”是白描,“評”是評說,而“品”是一種千般咀嚼及咀嚼后所體味出的實質性的苦與甘,是一種深沉的主觀和自我。品茶從來就是這樣,非但是品出了茶之特質、水之優良、烹制手法的高低,而且一壺一杯在手,能品出人間的冷暖,人與人品性的高下和做人的真諦。
文章寫到這,我才猛然醒悟過來:我對社會的一切懵懂,概由不會品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