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文化遺產保護功在當代,利澤后世。2009年5月31日召開的省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聽取和審議了浙江省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于檢查文化遺產保護法律法規實施情況的報告。
檢查所見:文化遺產遭到“建設性破壞”,保護經費匱乏
一些歷史文化街區熱衷于造“假古董”、“假文物”
背景:在2006年公布的第3批35處省級歷史文化街區(村鎮)中,還有14處沒有按照規定在2年內編制完成保護規劃;全省2700多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中,還有611處沒有劃定保護范圍。另一方面,歷史文化街區市政配套設施落后,房屋年久失修,文化遺產保護與改善居民生活的矛盾比較突出。
存在問題:近年來,有些地方“重申報輕保護,重開發輕管理,重眼前輕長遠”,不能正確處理好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文化遺產遭到“建設性破壞”的現象時有發生:在城市化建設進程中,有的歷史文化名城按法律必須保護的風貌格局遭到不應有的破壞;有的地方受經濟利益驅動,在歷史文化街區(村鎮)修繕時,未能按照保護規劃要求,熱衷于造“假古董”、“假文物”,使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遭到破壞。
有的地方文化遺產保護經費只夠人頭費開支
背景:據統計,全省有15個縣(市、區)每年安排文物保護專項經費不到10萬元(其中5個縣(市、區)的經費為零),45個縣(市、區)每年安排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經費不到10萬元,其中14個縣(市、區)沒有安排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經費。全省至少還有一半以上的縣(市、區)沒有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
存在問題:全省各市、縣(市、區)雖然普遍將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經費列入財政預算,但投入總量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與實際需要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不少地方的經費主要用于人頭費開支,無法開展相關的保護維修、文物征集等工作。
文化遺產保護機構存在“三缺”現象
背景:臺州市全市文博專業崗位的編制數為52人,其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2名,中級文博專業職稱9名,81%的人員為初級職稱或從其他專業崗位借用,專業人才短缺現象嚴重。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后繼乏人,存在人走藝絕的現象。全省有30個縣(市、區)的文物保護管理機構工作人員不足3人,很多工作不能正常開展。一些地方的歷史文化名城(村鎮)保護出現無人監管的狀況。
存在問題:目前,基層反映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難度大,“三缺”(缺編制、缺人才、缺經費)現象較為普遍。我省近2/3市、縣(市、區)尚未建立專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工作機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主要依靠文化館、群藝館開展。文物保護管理機構也普遍存在機構不健全、編制緊、人手少的現象。專業人才緊缺也是影響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許多珍貴文物“藏在深閨人未識”
背景:一些文物保護單位對外開放“門可羅雀”,布展陳列內容簡單,條件簡陋,不能吸引觀眾。有的文物古建筑修繕后閑置不用,其應有的價值得不到發揮。
存在問題:有些地下挖掘出土的珍貴文物沒有得到展示,由于沒有博物館,有的只能藏在文物庫房、檔案館、銀行金庫等地方,可謂是“藏在深閨人未識”;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沒有得到及時整理開發,有的項目展示也還局限于節慶、會展活動,深度開發利用不夠。一些非遺項目過度商品化包裝,其真實文化內涵在消失,個別文物景點的過度利用也對文物本身造成損害。
文物保護難敵盜墓
背景:部分文博單位安全技術防范措施不夠落實,全省還有21%的文博單位安全技術防范設施不達標,存在安全隱患。
存在問題:一些人法制意識淡薄,盜掘盜挖古墓葬、古遺址及文物走私活動時有發生;歷史文化街區(村鎮)建筑多為磚木結構的老房子,防火設施缺乏,保護維修任務艱巨;由于保護措施沒有及時跟上,古建筑被拆被毀現象也時有發生。
檢查意見:確保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推動社會力量參與文化遺產保護
堅持政府投入為主原則,建立經費正常增長機制。縣級以上政府要依法設立文化遺產保護專項經費并保證文物保護經費隨著財政收入增長而增加。針對我省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實際,建議省財政在以后年度,視財力可能適當增加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項經費,用于支持省級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的規劃編制與維修保護工作。
出臺政策,引導并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省政府有關部門應充分考慮我省民間資本較為充裕的優勢,積極引導、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文化遺產保護。可借鑒推廣寧波市鄞州區興辦博物館“民辦公助”、金華市鼓勵社會力量“認養”歷史建筑的成功經驗,積極創造條件,提供相關優惠政策。
建立和完善多元投入機制。省政府可研究制定相關規定,從歷史文化名城(村鎮)及文物保護機構門票收入中,確定一定比例用于文化遺產保護,建立旅游收入反哺文化遺產保護的良性機制。認真落實從城市建設維護費中劃出一定比例用于歷史文化街區建筑維修的規定。

打造文化遺產保護隊伍
各級政府要建立、健全各類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機構,并通過建立大學生實習基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等方式,加強專業人才培養。建議省政府就加強我省文化遺產保護管理隊伍建設,出臺相關措施。
文化遺產管理部門要嚴肅查處各類違法行為,落實文化遺產安全防范措施,確保文化遺產安全。省政府有關部門要強化對考古發掘工作的監管,加強對基層的指導與培訓,提高各級文化遺產管理部門干部的業務能力和執法水平。
文化遺產的整體保護與活態保護需特別重視
要重視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編制與實施工作。省政府有關部門要督促有關市、縣政府按有關法規要求抓緊制定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保護規劃,及時劃定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加強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的監督指導,抓緊制定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具體的保護辦法。
要重視科學保護,確保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省政府有關部門要采取措施推進文化遺產的科學保護,遵循文化遺產保護規律,提高保護工作的科技含量。當前,要特別重視文化遺產的整體保護與活態保護,進一步保護好文化遺產本體及其生存環境。
要重視文化遺產合理利用,促進文化遺產事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借鑒推廣杭州市實行的博物館成為學生“第二課堂”等做法,讓文化遺產走進社區校園,走近普通群眾,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當前,我省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仍面臨一些新情況新問題,需要省政府及有關部門妥善研究,及時應對:加強對產權歸屬個人的歷史建筑維修監管的政策研究;盡快出臺文化遺產普查成果的分類保護辦法。研究處理文化遺產保護與改善民生關系問題,著力改善歷史文化街區人居環境以及解決在“一戶一宅”制度下,鄉土建筑的保護與農民外遷需要安排土地指標的矛盾等。
題照:文化遺產保護功在當代,利澤后世。圖為泰順縣古廊橋北澗橋。 蔡榮章 攝
相關鏈接
我省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取得新進展
近年來,我省各級政府加大保護搶救力度,一批瀕危的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2008年,我省命名33個省級非物質文化傳承基地、20個傳統節日保護基地。各地相繼建立一批民俗博物館(專題館)展示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還開展各種活態展演,擴大影響。
在文物保護方面,自2006年以來,省文物局依法組織開展的考古發掘項目84項,發掘面積6萬多平方米。2008年,全省實施文保單位維修項目180項,位居全國前列,共投入資金1.66億元。
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方面,歷史文化街區(村鎮)的保護維修取得新進展。紹興市投入20多億元,對歷史街區進行修繕,點、線、面保護相結合的“紹興模式”在全國得到了廣泛認可。
同時,各地努力發揮文化遺產的教育、科研和經濟功能,取得了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一些地方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文化遺產整體保護、文化生態、傳統工藝技術、傳統文化挖掘等方面的科學研究。近3年來,全省各級各類博物館年均舉辦陳列展覽項目約600個,接待觀眾約1100萬人次,較好地發揮了博物館的公共服務功能。
2008年,杭州市實施青少年“第二課堂”行動計劃(杭州市公布一批博物館成為中小學生的“第二課堂”,每年免費向每位中小學生發放6張“第二課堂券”,市政府根據“第二課堂”開展情況給予博物館適當補助),市屬博物館接待青少年60萬人次,實收“第二課堂券”30多萬張,受到廣泛好評。
各地探索將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與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節慶活動相結合,與發展文化產業、旅游業相結合,促進文化遺產事業進一步融入群眾生活,融入社會,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