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幾年來,我省海洋經濟有了較快的發展,但海洋經濟發展方式粗放、海洋資源環境形勢嚴峻等問題,依然制約著海洋經濟的長期持續發展。2009年5月31日,省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聽取和審議了省政府關于我省保護海洋環境發展海洋經濟情況的報告。常委會組成人員直言不諱指出問題,提出中肯建議。
存在問題:海洋資源開發低效,環境污染嚴重
海洋資源開發低效
目前,全省能開發利用的3.09萬平方公里內海海域,實際已用去70%左右,即2萬多平方公里,其中50%—60%的漁業水域已被規劃作為港口、錨地、航道和海底管道;253公里的深水岸線,已使用和近期規劃使用總量達80%以上,貨主碼頭比例高達52.48%。
海洋資源開發水平較低。每年實際利用海域和海岸線在快速增加,海域、灘涂、岸線等資源呈現出區域性、結構性緊缺,資源有限性和開發低效性問題日益突出。
海域污染依然嚴重
據統計,2008年我省近岸海域海洋功能區仍有72.3%的水質尚未達標,中度和嚴重污染面積占全省近岸海域面積47%,其中海水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石油類污染水平分別位居全國第二、第四位,1/3海域出現無底棲生物區。
海洋環境污染仍然嚴重。來自長江和省內江河沿岸陸域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大量超標排海(據統計陸源排污約占70%以上,89.7%的入海排污口污水超標排放),加上臨港石化、修造船等產業發展帶來的污染風險,使我省近海海域生態環境壓力日趨增大。
海洋產業低端競爭趨勢嚴重
我省海洋高技術產業占比不足20%,船舶修造配套設備自給率不足30%。
目前,我省臨港產業缺少大項目支撐和引導,海洋高科技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石化、修造船等產業重復建設和低端競爭趨勢嚴重。尤其是海產品精深加工、高精尖臨港工業、海洋生物利用、海洋裝備制造業和海洋新能源開發等新興海洋產業培育力度較弱,發展較為滯后。
海洋科技資源缺乏整合
據有關研究表明,目前,我省海洋科技綜合實力在全國11個沿海省市中僅處第六位,這與我省海洋資源豐度居全國前列不相稱。
目前,我省海洋科技規劃不夠完善,海洋科技力量相對分散,海洋科技資源整合比較乏力,難以按統一的目標凝聚和集成創新活動。我省海洋科技人員、經費投入、課題成果、專利申請等方面,與兄弟省市相比尚存許多不足。
近海海洋環境資源“家底”不清
我省近海海洋環境資源“家底”不清,不僅使高層次信息服務性管理到不了位,而且還直接導致我省海洋開發、利用呈現出不足和過度并存的局面,從而引發海洋開發越快其盲目性越大,可能造成的危害就越大,海洋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就越低的現象。
由于我省近海海洋環境資源“家底”還不完全清楚,對用海項目評估,缺少技術支撐,無法開展科學量化的控制性管理;海域使用動態監視監管體系缺失,無法為動態監管提供技術保障。
人大建議:控制海洋污染,謀劃海洋經濟
深度謀劃海洋經濟,防止“螞蟻搬家”
深度謀劃海洋經濟。抓緊編制、修編和出臺我省海岸帶建設總體規劃、海洋產業集聚區布局規劃、2009—2012年海洋經濟發展重大項目計劃等涉海規劃和項目計劃,最大限度地發揮其調控和引導作用,防止“螞蟻搬家”。以寧波和舟山為主體、溫臺沿海和杭州灣為兩翼,科學安排和重點發展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港航現代服務業和新型臨港科技產業、特色產業和配套產業。
實行污染物排海總量控制
持續改善海洋環境。堅持功能控制和保護優先原則,嚴格執行海洋功能區劃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對杭州灣、象山港、三門灣和樂清灣等重要港灣和重點海域實行污染物排海總量控制和降污減排達標入海制度,加強河口、港灣綜合整治,實施陸海同步監控,注重涉海工程項目環境污染或生態影響的集成性,嚴把環境準入關。
突破海洋產業關鍵技術
加速海洋高新技術和節能減排、海洋生態修復等關鍵技術成果集成創新和轉化應用,提高成果的轉化率及其效益。要充分利用杭州、寧波等地的海洋科技優勢,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集聚、擴散和延伸,營造海洋科技實現梯度轉移的良好環境,帶動我省科技興海全面發展。
組建“浙海網”,摸清“家底”
構建科技興海公共服務平臺。要采用遙感、信息等先進技術,做好海洋勘探、數據搜集和海洋環境資源更新調查評價、監測等基礎性工作,為科技創新提供必要保障。要充分運用“908專項”成果集成,加快組建“浙海網”,建立起省、市、縣三級結構完整、功能齊全、技術先進的海洋功能區劃管理信息系統,全方位動態跟蹤和監測海洋資源利用狀況與環境質量狀況。
探索建立海域占用補償機制
加快制定我省海域使用權“招拍掛”出讓實施辦法并開展試點,細化、完善我省海域使用權流轉、評估等管理辦法。合理界定海域占用和生態損害范圍、主體認定、賠償補償標準和對象等,探索并逐步建立海域占用補償機制(標準魚塘或海域使用權作價入股的辦法補償)、海洋生態損害賠(補)償機制和休魚補償或補貼辦法以及排污權流轉或交易制度。
實現海陸同步監管
繼續開展“海盾”、“碧海”等專項執法行動,嚴厲查處破壞海洋資源、環境的各種非法行為,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和島礁資源。加強海洋綜合管理的執法隊伍建設,加大海洋聯合執法力度,運用先進技術和手段,實行空中、海面、岸站一體化和海陸同步監督管理,不斷提高海域管理和執法水平,促進海域開發科學、合理、規范、有序進行。
審議發言摘錄
趙玲委員:要摸清我們海洋資源的家底,然后再科學地加以利用。在海洋資源承載能力、生態容量許可的范圍內進行合理開發,對涉海項目進行控制性量化管理,避免過度盲目地開發海洋資源,導致資源浪費,造成嚴重的后果。只有做到科學合理的使用,才能有效地、最大化地發揮海洋資源的效益。
王小玲委員:我省海洋資源總量雖然在全國占有優勢地位,但如果放松管理,放任低水平的開發使用,優質深水岸線等不可再生資源將會更加稀缺。因此,一定要特別增強規劃執行的剛性,使建立在科學發展基礎之上的各類涉海規劃得到真正的實施。
毛雪非委員:要進一步開發海洋旅游資源,加強“海洋旅游經濟”的發展。
陳子辰委員:建議進一步突出科技創新,努力提升我省的海洋經濟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陳永昊委員:除了管理體制,占用海域的補償機制、失海失漁農民的保障機制也要建立健全,充分調動人民群眾保護海洋環境、發展海洋經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周柳軍委員:臨港的重化工業,鼓勵哪些項目,限制哪些項目,規劃當中要明確。切實提升體制機制創新的驅動力。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通過政府引導和扶持,把民營資本引向海洋資源開發,同時整合各個部門的職責,建立管理效率比較高、管理成本比較低的體制機制。
周玉根委員:現在海洋經濟和海洋環境保護還存在一些矛盾,主要是經濟發展對海洋環境的污染還不能得到完全控制;圍墾導致一些海灣環境發生變化,令當地百姓很憂慮;還有相當多的沿海企業排污不達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