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展海洋經濟是緩解我省資源環境要素制約、拓展發展空間、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戰略重點之一。2009年5月31日,省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上,省政府作了關于我省保護海洋環境、發展海洋經濟情況的報告。
現狀:海洋經濟實力增強
近年來,我省海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2008年,全省海洋生產總值為2677億元,占全省GDP的12.47%(2005年為1077.7億元,占全省GDP的8.06%);產業布局和結構不斷優化,初步形成了以寧波、舟山為中心,溫臺、杭嘉為兩翼的海洋經濟發展新格局,海洋經濟三次產業的比例從2005年的13.8∶38∶48.2調整為2008年的9∶42∶49。海洋產業綜合實力、沿海基礎設施以及要素支撐保障作用明顯增強。
港口航運業快速增長
“十一五”以來,已建成萬噸級以上泊位47個,新增吞吐能力17395萬噸。到2008年底,全省沿海擁有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128個(不含洋山港區),港口通過能力5億噸;全省運力總規模已達1291萬載重噸,運力總量居全國各省市第3位。2008年,沿海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6.45億噸,居全國第2位,其中寧波—舟山港達5.2億噸;集裝箱吞吐量達到1147萬標準箱,居全國第4位。
臨港工業快速發展
石化、鋼鐵、修造船、重型機械、電力、水產品加工等為主的臨港工業格局基本形成。寧波、乍浦兩個臨港石化專業園區初具規模,煉油、ABS、MDI、PX、PTA生產能力分別達到了2000萬噸/年、80萬噸/年、24萬噸/年、65萬噸/年、380萬噸/年,煉化一體化的產業鏈初步形成。
2008年全省海洋旅游總收入1544億元,同比增長19%;漁業經濟總產出1293億元,漁民人均純收入11029元,分別比2005年增長33.7%和39.5%。
沿海基礎設施日趨改善
舟山大陸連島工程、溫州(洞頭)半島工程、杭州灣跨海大橋“三大對接工程”建設基本完成;華能玉環電廠6號機組、臺州電廠五期3號機組、樂清電廠1、2號機組等270萬千瓦機組按計劃建成投產,已建成110千伏及以上高壓輸變電線路1702公里,變電容量1424萬千伏安。
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度明顯提高
海洋資源開發加快推進,土地、水資源等要素支撐顯著增強。至2008年底,全省用于臨港工業、交通運輸、漁業等海域確權面積累計達到123萬畝;全省每年海涂圍墾造地10萬畝左右;每年直接利用海水120億噸以上;涉海產業新增就業崗位180萬個,對改善沿海地區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
目標:確保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
產業布局優化
通過規劃的引領和控制,加快要素集聚,優化產業布局。目前,以寧波航運、石化、鋼鐵、船舶,杭州海水淡化、海洋工程裝備,舟山、溫臺船舶、生物制藥,舟山、寧波海洋旅游,寧波、溫臺、嘉興能源電力等優勢產業為代表,一批重點海洋產業基地正在加快建設。
重大項目實施
推進和應用清潔生產工藝,發展循環經濟產業鏈,創新資源使用方式和機制,對符合我省優先發展目錄的重大項目,強化政策扶持。目前,三門核電一期已正式開工,臺州煉化一體化項目基本確定,鎮海煉化100萬噸乙烯工程、中石油2000萬噸煉油和120萬噸乙烯工程、寧波臨港鋼鐵基地等一批重點項目進展順利,梅山保稅港區已經國務院正式批準設立。
基礎設施建設
推進沿海及海島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在“十一五”重大項目建設規劃中,安排沿海及海島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總投資達3000多億元。
科技興海
突出構筑科技創新載體和攻克關鍵共性技術兩大重點,加大海洋科技投入,“十一五”以來,省級以上海洋科技經費投入超過8億元。為積聚海洋科研資源,成立了浙江省海洋開發研究院(浙江省海洋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組建了中國水產科學院海洋貝類實驗室,與大院名校、名牌企業共建的海洋科技創新載體達到32家。

海洋環境監測
全省沿海18個海洋環境監測機構成立運行,初步形成了省、市、縣三級海洋環境監測預報體系;全面開展近岸海域海水、生物、沉積物等海洋環境趨勢性監測、重要海洋功能區(海水增養殖區、海洋自然保護區、排污口區及濱海旅游區)專項監測、重大污染事件應急監測、重大涉海工程監測評價、生態監控區與赤潮監控區監視(調查)監測等工作。
從源頭治理污染
陸海聯動治理海洋污染,圍繞流域水環境、工業點源污染、城鎮生活污染、農村面源污染等四大重點,加強監督監管,完善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流域排污總量控制和削減機制等,狠抓陸源污染整治,較大幅度地減少了陸源污染物排海,2007年、2008年兩年全省化學需氧量同比分別削減4.89%和4.51%。
修復海洋生態
實施“310海洋環境修復工程”。近兩年來,僅省級就投入資金1500多萬元,組織實施了60多個海洋生態環境專項項目,已建立了溫州西門島、舟山嵊泗馬鞍列島、寧波漁山列島、普陀中街山列島等4個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和溫州銅盤島、臺州大陳列島兩個省級海洋生態特別保護區,建成了7個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和增殖放流區,完成了南麂列島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功能分區和管理評估。
相關鏈接:我省主要海洋資源及其利用狀況
海島。據2008年初步調查,我省海島2869個,約占全國的40%,居全國首位;其中無居民海島2625個,占全省海島數的91%。從區域分布看,舟山是全國海島數量最多、分布最密的海域,共有海島1290個,其后依次為臺州(603.5個)、寧波(537個)、溫州(418.5個)和嘉興(20個)。目前,我省已有300多個無居民海島進行了不同程度的開發利用。
岸線。我省海岸線長達6696公里(包括大陸岸線1889公里,海島岸線4807公里),居全國首位;其中,常規條件下適宜開發的岸線資源761公里,其中深水岸線506公里,占全國的三分之一,成為我省新一輪發展中最大的自然資源優勢所在。從區域分布看,舟山、寧波分別占全省深水岸線資源的48.6%和28.5%。2008年底,全省已累計開發岸線280公里,占適宜開發總量的36.8%,其中深水岸線145公里。全省岸線資源開發中,公共碼頭泊位、貨主碼頭、船舶工業和其他分別占18%、52.5%、24.1%、5.4%。目前,全省規劃可供開發的岸線尚有481公里,但由于涉及腹地資源、航道錨地、區位交通以及抗風浪條件等,真正在經濟上、技術上適宜開發的深水岸線資源并不多,需要進一步加強保護和統籌規劃。
灘涂。據2004年調查,我省灘涂資源面積為391萬畝,其中適宜圍墾造地的有262萬畝。《浙江省灘涂圍墾總體規劃》明確在2005—2020年全省規劃圍墾灘涂192.26萬畝,空間分布上以寧波、溫州、臺州為主,分別占總量的31.56%、25.02%、24.67%。2005—2008年,全省已完成灘涂圍墾40.71萬畝,在圍面積58.42萬畝,兩項合計占圍墾規劃總量的51.7%;目前,全省可供利用的灘涂資源潛力約為163萬畝(包括列入圍墾規劃還未被開發的93.13萬畝,適宜圍墾但未被列入規劃的70萬畝)。由于三峽大壩建設導致輸沙量減少,以及“截彎取直”等圍墾方式對灘涂生成帶來的影響,今后新增灘涂速度將大幅趨緩;在不考慮灘涂“自然生長”情況下,按目前年均10萬畝的圍墾速度,預計到2025年前后,全省適宜圍墾的灘涂資源將基本用完。
漁業資源。我省近海漁場面積達22.27萬平方公里,近岸淺海可供養殖海域面積約60萬公頃;魚類品種多、世代更新快、質量優,資源蘊藏量豐富,年總產量穩定在400多萬噸(其中海洋捕撈300多萬噸,海水養殖近100萬噸),近海漁業資源居全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