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發改委最新發布的《石油價格管理辦法(試行)》,國內成品油價格以國際市場原油價格為基礎,結合國內平均加工成本、稅金、合理流通費用和適當利潤確定。
此言一出,市場紛紛傳言國家發改委將從5月8日零點起正式上調國內成品油價格。消息靈通的司機,連夜趕往加油站加油,而一早起來卻發現油價并未如期上漲。國家發改委價格司表示,雖然按照成品油調價原則,漲價條件已經滿足,但是需要觀察市場情況和國際油價走勢,調與不調近期將見分曉。
在油價調整這件事上,某一天早上起來,一個聲音說油價上漲;另一個早上起來,同樣的聲音說油價下降,那都是消費者無從掌握的純外因事件。消費者唯一能做的,就是盡量打聽到準確的小道消息,趕在油價上漲前夜的12點前去排長隊給車子加上一箱油。于是,打聽各種小道消息爭取加到最后一箱便宜油,成為中國司機們的一個“優良傳統”。
令人費解的是,這些小道消息究竟哪里來的?而且準確率竟然如此之高?是否可以將此理解成某種權錢交易的產物?或者說,油價調整本身,是否本來就是在公民不在場的情況下,發生的一場權力與利益的博弈?反正就消費者目力所及,石油巨頭“逼宮”幾乎已是家常便飯。
油價該不該調整,油價該怎樣調整,規則的模糊和不確定性讓其始終處于“躲貓貓”狀態之中。油價漲若放箭降若拉纖,更是常有之事。針對2009年3月24日油價的突然上調,發改委官員就曾表示,當國際油價連續20天日均漲跌幅超過4%,就考慮調整價格。現在只把20天改成了22天,應該說差別不大。問題是,規定這一調價規則的《石油價格管理辦法(試行)》明明是自5月7日才開始施行的呀,為何尚未施行就已實際運用?
不客氣地說,這種自我隨意設定且可自我隨意更改的油價調整規則,其實和沒有規則差異甚微,說到底都還是由發改委一家說了算。這和公眾期待的那種可預期的油價調整相差甚遠。不可預期的油價調整背后,必然少不了石油巨頭的各種利益運作,這里面的“政策性后門”讓他們能和決策者保持更親密的聯系,而作為買單方的消費者卻只能始終蒙在鼓里。試問:這種“躲貓貓”式的油價調整何時會是個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