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的“兩會”,4萬億元投資計劃再次被置于聚光燈下,成為與會代表、委員和會外民眾廣泛關注的焦點。
強化人大預算監督職能的呼聲由來已久。4萬億元投資計劃的啟動及其較高的受關注度,實則為深化這一改革提供了有利契機。眾所周知,安排財政支出是政府實現其公共服務職能的必需條件。但長期以來,財政資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而必須嚴格接受民眾監督的理念,在一些政府機構和官員那里并未真正入腦入心。肆意興建樓堂館所、拍腦袋決策導致投資失誤,乃至濫用財權尋租腐敗等現象屢見不鮮。近年來,針對這些問題,審計部門刮起的“審計風暴”令人印象深刻。實際上,同審計這種出自行政系統內部的監督相比,來自人大的外部監督無疑更具權威性和震懾力。并且,審計主要針對預算的執行情況,是一種以事后糾錯為主的監督方式;而人大的監督可以將防線前移,事前把好預算審批關,必要時作出調整和否決,再輔之以事中監控和事后追查,從而全面提升監督的效力。
“政府花錢,人大監督”。切實發揮人大對政府的監督作用,加強預算監督是一個重要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