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農業大國,歷史上農業氣象災害一直是農業生產的重大威脅,每年都有幾億畝農田受災。農業氣象災害的影響往往是大范圍的,“年年有災,處處有災”。它是在全球變化的背景下發生的,既具有深刻的地球物理環境背景,又和農業因素密切相關,具有持續、積累和交替的特點。那么什么是農業氣象災害?又該如何防御?
農業氣象災害是不利氣象條件給農業造成的災害。由溫度因子引起的有熱害、凍害、霜凍、熱帶作物寒害和低溫冷害;由水分因子引起的有旱災、洪澇災害、雪害和雹害;由風引起的有風害;由氣象因子綜合作用引起的有干熱風、冷雨和凍澇害等。與氣象的概念不同,農業氣象災害是結合農業生產遭受災害而言的。例如寒潮、倒春寒等,在氣象上是一種天氣氣候現象或過程,不一定造成災害。但當它們危及小麥、水稻等農作物時,即造成凍害、霜凍、春季低溫冷害等農業氣象災害。
危害最大的農業氣象災害是干旱和洪澇。據統計,在1949—1991年期間,有14年發生嚴重干旱,其中又以1959、1960、1972和1978年最為出,受災面積都在4~5億畝,成災面積在2億畝以上。其中3年糧食減產都在1 500萬噸以上。洪澇災害平均每年受災面積1.1億畝,成災面積0.65億畝。1954、1956、1963、1964和1985年災情較突出,1991年江淮水災更是給農業生產帶來巨大的損失。上世紀90年代以來,農業氣象災害又有范圍逐年擴大、發生頻率不斷提高的趨勢,干旱的影響增加(如西北地區干旱化),溫室效應有改變農業氣象災害格局的趨向。事實表明,隨著生產水平的提高,農業氣象災害的困擾日益上升,影響著資源的持續利用和農業生產的持續發展。
防御農業氣象災害的主要對策是:發展水利灌溉、平整土地、改良土壤等農田基本建設,提高抗災能力;營造農田防護林,以有效地防御干旱、高溫熱害和干熱風;根據地區農業氣象災害的發生規律,特別是其季節分布特點,進行作物和品種布局;根據因時、因地制宜的原則,推行防災抗災的農業技術措施,以減輕或避免災害損失,如適時播種,土壤耕作,合理灌溉,以水調溫,增施肥料,改良土壤結構,災前搶收,災后補救等;采用噴灑抗旱劑、增溫劑、萘乙酸、乙烯利等化學藥劑,可以減輕干旱、干熱風、低溫冷害的危害;建立不同地區防災抗災、穩產增產的農業技術體系,從農業系統的整體著手提高抗災能力,做到有災防災,無災增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