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雖然從不抽煙,也不嗜酒,但活在當下,也少不了要和中國“人情”文化的重要載體——煙與酒打交道,因此也有幸“見識”了白條煙、內部酒等所謂“特供”與“專供”產品。后來發現,不僅是煙酒,哪怕是日常生活必需的柴米油鹽,也有不少冠上了“國宴專供”、“內部特供”的頭銜,而打上“××海”、“××堂”、“××臺”旗號的,更是不在少數。
初次接觸,第一反應就是不由得感慨國人千年不改的對權力的盲目跟風和頂禮膜拜,仿佛用上深宅大院里的“特供”與“專供”,就代表了身份、地位乃至那一點點不太說得出口來的小虛榮、小虛偽。皇權至上的社會,各地臣民莫不以向君王上供“貢品”為榮,如果還能博得龍顏大悅甚至拿到御筆題詞,那就更了不得了——“皇帝嘗(用)了都說好”,還有什么比這更好的招徠生意人氣的招牌和廣告?當今雖說是人民的共和國,但這般封建遺毒似乎猶存。姑且不說各地以“貢品”為名的土特產,長久以來形成的口碑經過“貢品”二字升華也算是“歷史遺產”吧;但這些新發明出來的“特供”與“專供”,又暗示和折射出我們怎樣的病態心理?使用皇帝使用的東西,也就有了當皇帝的感覺;使用了國家機關的“專供”,也就享受了官員的待遇——“特供”與“專供”暗含的不正是“官重民輕”、“高人一等”這樣一種陳舊的、與現代平等原則背道而馳的等級觀念?
近日,國家工商總局下發通知,嚴禁以國家機關名義發布廣告,“×××(國家機關)專供”、“專供×××(國家機關)”都成為禁語,違者將受重罰。筆者才忽然意識到,這還不光光是一個國民文化心理的問題,更是一個法律問題。廣告法關于不得以國家機關及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名義發布廣告的規定,自生效以來就因為一直沒有清晰、權威的解釋,一直在被虛置著,成為懸在“特供”與“專供”產品生產者、銷售者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此次工商總局揚劍出鞘,應該不能算是“及時執法”了,最多只能說是“果斷叫停”。
從通知的內容和有關解讀來看,此次叫停的重要原因是商家以“特供”、“專供”為名做廣告,貶損了國家機關的信用。就和前不久國家質檢總局叫停“免檢”產品的理由一樣,任何商品,尤其是食品,在投入市場之前,都必須經過嚴格、客觀、中立、權威的質量檢測,國家機關不能給任何企業做信用的背書。如果“免檢”、“特供”、“專供”產品出了質量問題,相關的國家機關是否也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而有償“授權”企業使用國家機關名義或者與國家機關有關的“辦公場所”、“活動場所”招牌的行為,更是將國家機關置于微妙而尷尬的角色——國家機關是公共服務性的,絕非營利性的,一旦與特定的企業與產品捆綁在一起,勢必模糊、混淆政府與企業在市場中的不同角色,使得國家機關的信用泛商品化,不僅會引發公民對“權錢交易”的合理懷疑,更會對其執法的客觀、中立產生極強的不信任感。從這個角度看,此次叫停實在是大快人心,雖不及時,但很必要。
不過通知中關于責任追究的一句話——“并非專供國家機關卻捏造事實、發布虛假廣告的,將從重處罰,涉嫌構成犯罪的,應移送司法機關處理,追究刑事責任”,則又有狗尾續貂之嫌,讓筆者憂心忡忡。這似乎隱含著另外一層意思,即確實是專供國家機關,沒有捏造事實、發布虛假信息的,將不會從重處罰。這是否變相承認,只要“特供”、“專供”沒有貶損國家機關的信用,將依然被認定合理乃至合法?除了國家信用,“特供”、“專供”還傷害了什么?
市場經濟是平等、開放、透明經濟,不應存在“特殊”與“一般”、“專供”與“普供”之分。誰在市場競爭中有良好的信譽,比別人更注重質量、價格、服務,誰就應該贏得市場。但那些未能獲得有關國家機關青睞,無權以“國家機關”名義做廣告的企業而言,在與這些“特供”、“專供”商品開展市場競爭時,只能處于極為不利的競爭地位。在商品上打上國家機關的標記,本身就不符合市場經營的規則,這意味著特定企業的信用受到了國家機關的特別擔保,將獲得消費者更多的信任和追捧,這無疑是一種不正當的競爭手段,違背了市場公平競爭的基本法則。而對于有著特定需要的消費者來說,面對復雜、不透明,且不向公眾開放的“特供”、“專供”商品市場,如果沒有內部人的關照,就很有可能花費同樣甚至更高的代價,還是不能像“特供”與“專供”對象一樣買到相同的商品。事實上很多“特供”與“專供”對象基本不用自掏腰包就能擁有商品。相同的交易條件卻因有關商家的權力“勢利眼”得到差別待遇,這豈不是對消費者公平交易權的公然侵犯?
在公開市場之外,隱性的“特供”、“專供”市場的長期存在乃至蓬勃發展、欣欣向榮,一方面反映了等級觀念和計劃經濟的頑固殘留,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嚴守本分的法治政府、崇尚平等的市民階層、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還有待我們繼續為之奮斗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