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華裔作家聶華苓在自傳《三生影像》的序中寫到:我是棵大樹,根在大陸,干在臺灣枝葉在愛荷華。如此,她如同度過了“三生”。1925年出生的聶華苓在中國大陸度過了難忘的童年和少年求學(xué)生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滋養(yǎng)了她的心靈,鑄就了她“上善若水”般的柔韌品性,她全部的根都留在了大陸,1949年到臺灣后,她加入了《自由中國》編委會,在那里度過的15年承載了她激情洋溢的青春年華聶華苓曾和雷震,殷海光、胡適戴杜衡等自由知識分子起,針砭時弊揮斥方道。這段經(jīng)歷讓聶華苓迅速成長鑄就了她生的理想與信念,1964年她追隨至愛保羅·安格爾遠赴愛荷華,1967年和保羅創(chuàng)辦了“國際寫作計劃”文學(xué)組織,邀請世界各地的作家去交流學(xué)習(xí)。在那里海峽兩岸的作家首次實現(xiàn)了面對面的交流,“愛荷華”從此成為了個文化符號,為中國作家們提供了走向世界的窗口。
1956年,在殷海光(右三)和夏君璐的婚禮上。殷海光任《自由中國》的編委兼主筆,他用言論和思想為雜志導(dǎo)航,是《自由中國》的靈魂人物。殷海光不僅是一位傲骨嶙峋的批評家,而且是一位博學(xué)多才的思想家,他關(guān)懷自由、民主、科學(xué)與社會正義。主要著作有《中國文化之展望》、《生命的意義》、《思想與方法》、《自由的倫理基礎(chǔ)》等。
1960年,《自由中國》遭遇封殺,她與外界隔絕了一年。1962年相繼得到臺灣大學(xué)中文系主任臺靜農(nóng)和東海大學(xué)中文系教授徐復(fù)觀的邀請,到大學(xué)里教小說創(chuàng)作。圖為聶華苓和學(xué)生們在一起。
1963年,聶華苓在臺灣遇到了一生的至愛——美國詩人保羅·安格爾,并追隨他去了美國,隨后把兩個女兒也接了過去,從此便留在了美麗的愛荷華。兩人于1971年5月14日喜結(jié)良緣。他們的家安在河邊的小山上,一幢胭脂紅樓,周圍有山谷和森林,伴著鹿鳴。他們和形形色色的人交朋友,共同欣賞詩文……
1988年,回臺北時探望臺靜農(nóng),他很懷鄉(xiāng),喜歡聽別人說道大陸的見聞。臺靜農(nóng)三十年代左右寫小說,并參與魯迅主辦的“未名社”。1946年到臺灣后,專注教學(xué)、書藝和畫藝。
1978年,離開三十年后,又回故鄉(xiāng),在北京見到了夏衍、艾青、曹禺、吳作人等一批作家。在那次旅途中,保羅愛上了青島啤酒,從此他們家里就永遠都有青島啤酒。圖為聶華苓一家與夏衍的合影,夏衍被紅衛(wèi)兵打成殘廢的腳上穿著一雙奇大的特質(zhì)皮鞋。
1979年中美建交,愛荷華的“國際寫作計劃”實現(xiàn)了建國后兩岸三地作家的第一次相聚,蕭乾成為中美建交后第一位去美國的中國作家。1980年秋,王蒙(右一)和艾青(左二)在愛荷華呆了三個月。王蒙說他最希望在那里學(xué)英文,90年代再回愛荷華時,他已能用英文演講。
1980年,和保羅在北京看望丁玲,那時候她正在住院,她說:“我有個愿望,就是要看看美國。”1981年她和丈夫陳明應(yīng)邀來到了愛荷華,在林中、爐邊、黃昏后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
1983年,歡聚在愛荷華河上。吳祖光、聶華苓、茹志娟、王安憶(從右往左依次),這四人代表了20世紀的三代中國人。吳祖光對中國現(xiàn)實多持批判態(tài)度,慷慨激昂,毫不留情。茹志娟和王安憶母女在思想上和對現(xiàn)實的看法上都分別代表了兩個時代。
1987年,汪曾祺在愛荷華,他一去就從酒柜里拿出威士忌,自己喝起來。喝了酒要么跳起舞來,要么直至酩酊大醉,被抬回公寓。汪曾祺對聶華苓的評價是“感情用事,居然成事”。
1980年,在上海,與巴金先生在一起。抗戰(zhàn)時期,巴金的《家》、《春》、《秋》風(fēng)靡一代年輕人。他晚年的《隨想錄》讓人感到似乎是平常卻又震撼人心的風(fēng)骨。
1980年春天,又回大陸,在北京見到了沈從文,他有著一張發(fā)光的臉,笑得那么恬靜,無掛、無慮、無求。沈從文寫的最好的是鄉(xiāng)下人,土地上和水上的人。而到那時,沈從文已三十年沒寫小說了。
1987年,邀請愛爾蘭詩人恒尼(Seamus Heaney)參加“國際寫作計劃”二十周年慶祝宴會,恒尼1995年獲得諾貝爾文學(xué)獎。
1980年1月3日,卡特總統(tǒng)夫婦在白宮招待美國詩人,保羅和聶華苓在邀請之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