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關注世界各國知名槍械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時,往往會忽略其所配用的彈藥,德國毛瑟步槍及其配用的8mm系列步槍彈就是其中的典型。從第一個型號1888步槍彈,到一戰期間的M1914步槍彈,再到二戰期間的M1939步槍彈,8mm毛瑟步槍彈成為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最著名的大威力中心發火式步槍彈之一,并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裝備,許多國家都在某個時期仿制過該彈。在某種意義上,8mm毛瑟步槍彈可以說是德國輕武器產業的象征。
從本期開始,本刊將陸續刊登文章,全面介紹該系列步槍彈,旨在為讀者呈現8mm毛瑟步槍彈的全貌。
德國毛瑟8mm步槍彈伴隨著毛瑟步槍一同經歷了起伏。毛瑟8mm槍彈的前身即11mm口徑、采用黑火藥作為發射藥的金屬彈殼槍彈,配用于1865年設計的旋轉后拉槍機式步槍,這一武器系統推出后即被德軍采用。該武器系統于1872年還被布爾人(非洲南部)采用,命名為M1871步槍/M1871步槍彈。毛瑟11mm步槍彈在黑火藥時代的中心發火式槍彈中可以說是比較先進的一種,在德國一直裝備了近二十年,直到法國于1886年研制出使用無煙發射藥的M1886勒伯爾步槍彈后才顯過時。無煙發射藥的研制成功,使得槍彈產生了巨大變化,口徑開始變小,金屬被甲彈頭隨之出現,初速和侵徹力都得以大大提高,特別是遠距離上的射擊精度相對于黑火藥步槍彈有了顯著改善。
正因為無煙藥槍彈有如此多的優點,各國都先后研制出自己的相關產品,德國也不例外,時隔兩年后就定型了M1888步槍彈,該彈也稱“8×57mmJ”,“J”即“步兵”之意,口徑為8mm,主要配用M1888系列步槍。M1888步槍彈是德國最早的采用無煙發射藥的金屬彈殼中心發火式步槍彈,是后來各種毛瑟步槍彈的直系祖先。
1905年,德國在M1888步槍彈的基礎上又研制出使用平底尖彈頭的“S”(Spitzer)輕尖彈,并形成了比較完整的M1914系列步槍彈,即通常所稱的“8×57mmJS”。兩次世界大戰時期,毛瑟系列步槍彈在不斷地改進,這些改進體現在彈頭的種類、彈殼的樣式和所用材料的變化上,最終形成了新的M1939系列步槍彈。M1914、M1939系列步槍彈主要配用于二戰期間德國生產的M98/G41/G43步槍以及MG34機槍。
本文即全面介紹M1888系列步槍彈以及由其演進而來的M1914、M1939等三大系列槍彈,另外還包括一些不常見的試驗型槍彈。
M1888系列步槍彈
M1888系列步槍彈分早期和晚期型,除步槍彈外,還有機槍專用彈、空包彈及惰性彈等種類。其中除M1888“E”、M1888“S”兩種外,其余一般統稱M1888步槍彈。
不同時期的M1888步槍彈
最早的批量生產型M1888步槍彈應該是在1889年出現的,其特征是彈殼頸部有上下兩排共6個鉚窩,使用黃銅瓶形無突緣式彈殼,底火為伯爾丹式,采用小粒方片狀發射藥。彈頭為圓頭平底式樣,采用白銅或覆白銅鋼被甲,彈頭在靠近底部的位置上有一條輥溝。彈頭與彈殼之間采用過盈配合,再經緊口刀緊口,因此拔彈力很火。該彈結構上最顯著的特征是彈頭下方有一個厚紙墊,雙排鉚窩就是用來固定這個紙墊的。加裝這個厚紙墊的具體目的現在已經很難確定,一般認為其有助于清除槍管膛線上的掛銅。該彈彈殼的底火室結構也比較特殊,火臺頂端加工有一個大錐形凹坑,兩個傳火孔與彈殼軸線之間分別有一個小小的夾角,均用專用的鉆孔設備加工出來,內壁比較光潔,口部也沒有毛刺,兩個傳火孔剛好對著錐形凹坑內。之所以采用這樣的設計,目的是讓底火擊發后產生的火藥燃氣在錐形凹坑周圍產生回旋,以提高點燃發射藥的能力,其缺點是結構復雜,降低了彈殼生產效率。
M1888的彈頭直徑為8.1mm,長31.25mm,質量為14.64g,初速640m/s左右,膛壓約275MPa,彈殼長57mm,全彈長82.5mm。
M1888步槍彈的彈頭被甲材料有白銅、覆白銅鋼、鍍鎳鋼和黃銅,其中以覆白銅鋼和鍍鎳鋼兩種最為常見。1893年以后生產的M1888步槍彈取消了彈殼頸部上面一層的鉚窩,并任彈殼底火周圍增加了均布的3個方形鉚窩,用于固定底火,其余沒有變化。1895年生產的M1888步槍彈的底火鉚窩寬度由原來的1.5mm改為1.8mm。而1 899年以后生產的M1888步槍彈則完全取消了彈殼頸部的鉚窩,彈殼底火有的帶3個鉚窩,有的則沒有。雖然這些M1888步槍彈征部分細節上有一定差別,但其基本性能是相同的,完全可以通用。
M1888“E”步槍彈是在1901~1903年以及1912~1913年兩個時間段生產的,其是在早期的標準型M1888步槍彈基礎上改進而成的。具體來說,是改進了彈頭被甲和彈殼底火室。該彈的彈頭被甲弧形部分相對早期的型號有所變薄,被甲厚度過渡比較均勻。被甲材料基本上都是鍍鎳鋼被甲和覆白銅鋼被甲,但是彈頭質量與形狀并沒有改變,其彈道性能也一樣,以保證通用。另外,彈殼底火室內火臺上方取消了早期彈殼的錐形凹坑,變成自然成形的小凹坑,同時兩個傳火孔改為小夾角的沖壓成型的通孔,簡化了彈殼加工工藝。而彈殼底火周圍的3個鉚窩仍舊保留,但是作為彈種識別的標記,其彈殼底部打有一個字母“E”。
M1888“S”步槍彈是M1888系列步槍彈的最后一個品種,其生產一直持續到1917年。早期生產的M1888“S”與M1888“E”幾乎沒有什么區別,只是改進了彈殼底火室,其火臺頭部的尺寸變大,火臺上方加工有一個比較工整的小錐形凹坑,而傳火孔仍舊改回鉆孔加工的方式,也有夾角,但是直徑變大。作為識別標志,這種彈殼底部壓有“88S”字樣,底火周圍仍有3個鉚窩。1915年這種槍彈又進行了改進,主要是改變了彈殼材料,改為由含銅67%的“頓巴”黃銅來制造,同時彈頭被甲材料也改成了這種黃銅,其彈殼底部有數字“67”標志,同時還有字母“G”(即Gew,步兵武器的意思),因此該彈又稱“G88”步槍彈。1916年以后,這種M1888步槍彈逐步停止了生產,被更先進的“S”輕尖彈所取代。而此時的德國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銅材匱乏,所以德國DWM兵工廠在1915年研制出用覆銅鋼材料來制造彈殼的技術。使用這種材料制造的M1888步槍彈一般在彈殼底部印有“E17”字樣。這種覆銅鋼彈殼的M1888步槍彈非常少見,也屬于較為稀有的一個收藏品種。
M1888系列中的其他型號
M1888系列步槍彈中,空包彈不太常見。從目前保留下來的實物看,其采用的是與普通彈基本相同的黃銅彈殼,配有空心的木制彈頭,為了方便與實彈區分,木彈頭一般都染成不同的顏色。同時為在光線不足的條件下與實彈相區別,空包彈的彈殼在距抽殼鉤槽上方約8mm處有一條寬約1mm的淺輥溝。
M1888系列步槍彈中的機槍專用彈,一般稱為M1888“MG”槍彈。其早期型號大概是在1893~1899年生產的,特征是彈殼底部的標識字符由3條均勻分布的淺線痕隔開,識別標志被隔成了3組。其后期型號大約是在1899~1905年生產的,彈殼底部被4條線痕均等分成4個區域,其中一個區域中有“M”或“MG”字樣。另外,后期型號與早期型號的彈殼在火臺形狀和傳火孔位置上有一定差別。與普通彈的包裝不同,機槍專用彈采用了帶木制隔板的20發紙盒包裝。由于這種用于機槍的M1888毛瑟槍彈比較少見,現在已是收藏家爭相收藏的品種。
M1888步槍彈還包括多種樣式的惰性彈,用于日常訓練。它們一般由次品彈殼和彈頭組裝而成,其彈殼底部安裝的都是被擊發過的底火。為了與實彈相區別,這些惰性彈在彈殼上一般都壓有縱槽或教條輥溝,有的在整個彈體表面還鍍有銀色錫層。
M1888步槍彈之所以能作為日后著名的8mm毛瑟步槍彈的基型,完全得益于其尺寸合適的無突緣彈殼設計。這種式樣的彈殼在當時大多數國家中還是很少見的,當時歐洲各國的步槍彈幾乎都是采用突緣或半突緣設計,如法國、俄國和奧匈帝國的槍彈,它們在非自動步槍上使用時并不會產生大問題,但對于使用彈匣或彈帶的自動武器而言,則會產生很多麻煩。而德國的M1888步槍彈完全不存在這些問題,這為武器的更替演進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待續)
編輯:鄭雙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