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擊戰曾在中國戰場上發揮了重大作用,有著非凡的軍事地位。這種成功的經驗也被美國海軍陸戰隊所借鑒,美國海軍陸戰隊突襲營就是在這種作戰思想知道下組建的,成為二戰期間太平洋島嶼守島日軍的夢魘。雖然后來突襲營因美軍指導思想的轉變而最終被撤編,但其“游擊戰構建”卻為美國海軍陸戰隊以后的建制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得到了軍事家的肯定和重視,其作戰模式至今仍為很多作戰單位所沿用。
游擊戰設想下的神兵奇旅
建立海軍陸戰隊建制下的特種作戰單位的構想,最早是由美國海軍陸戰隊少校埃文斯·卡爾森提出的。他在一戰后曾被派往尼加拉瓜和中國。在中國,他作為陸戰隊第四師情報觀察員,近距離地觀察到了中國八路軍與日軍開展游擊戰的情況,而這些模糊的印象使其認定游擊戰和小兵團作戰的敵后破壞騷擾模式可以很好地限制敵人的正面進攻,牽制敵人主要兵力。而在此前,卡爾森有幸結識了當時美國總統羅斯福和他的兒子小羅斯福,這為他日后建制類似中國敵后游擊戰的特種作戰單位的構想提供了幫助。
1941年4月,卡爾森成為海軍陸戰隊后備役部隊的一名指揮官,這使得他推廣游擊作戰的設想更為容易。在此同時,另一位美軍情報官員的推波助瀾使得該構想的實踐操作變得簡單容易,這位情報官員就是威廉姆·多諾萬,他是總統幕僚中的一名高級情報顧問,也是一戰中的作戰英雄。對當時世界戰場的局勢分析后,多諾萬同樣提出了在敵后開展相關游擊戰的設想,并且在1941年12月正式向美國總統提出了這一構想。1942年1月,小羅斯福回信給卡爾森,希望可以盡快建立起一支類似于英國突擊隊和中國游擊戰模式的特種作戰部隊。
除去外部因素外,陸戰隊內部也有一些官員曾提出過關于建立類似游擊作戰部隊的構想:時任陸戰隊將軍的赫藍德·史密斯就是這一構想的強力支持者。
“游擊隊”前身:獨立營應運而生
1941年夏天,史密斯擔任大西洋艦隊兩棲登陸部隊的指揮官,其旗下包括陸戰隊第一師和陸軍步兵第一師。為了實現他之前建立游擊戰的構想,他將陸戰隊第一師下設的5團第一營設立為獨立營,配備6輛高速登陸設備,直接由其指揮部負責,同時陸戰隊的坦克獨立營和單獨傘降營也由這個營獨立指揮。
這種復合建制的特種作戰營當時雖然很少跟隨其他部隊進行相關演練,甚至被戲稱為“司令部的馬戲玩偶”,但是埃迪森卻非常清楚這支部隊的特點,并且積極提升該部隊的相關作戰能力。他認為這支部隊可以在未來戰爭中擔負起偵察、突襲或相關的特種作戰任務,甚至包括水域條件下的傘降,并且可以依靠速度作為強有力的保證,形成自己的戰術優勢。考慮到部隊的機動能力,埃迪森決定實現獨立營的輕量化、實用化、高效化,要求把81mm迫擊炮和重機槍輕量化,或者減少武器的攜帶數量。該營共包括4個步槍手連,1個武器連,1個指揮部連,同時下設1個直接領導的爆破排。獨立營的主要運輸設備為10人一艘的沖鋒舟。
二戰爆發后的1942年初,史密斯正式寫信至陸戰隊最高指揮官要求建立特種作戰營這樣編制的部隊,并獲得批準,“陸戰隊獨立第一營”由此誕生。與此同時,小羅斯福主張建立突襲部隊的設想也逐步落實。陸戰隊獨立第一營建立不久,上層又希望在西海岸建立第二個獨立營,于是“陸戰隊獨立第二營”在1942年2月4日也正式成立。第二營在裝備編制上僅比第一營增建了一個81mm迫擊炮排作為補充。后來,部隊人員調整,“游擊戰構建”倡導者卡爾森少校被任命為第二營營長,這也為卡爾森將更多的中國游擊戰思想運用在部隊建設上提供了一個平臺,小羅斯福當時則成為卡爾森的副手。同年2月16日,陸戰隊獨立第一營正式更名為“陸戰隊突襲第一營”,3天后陸戰隊獨立第二營正式更名為“陸戰隊突襲第二營”。
陸戰隊中的“游擊隊”
陸戰隊突襲營采用相對寬松而平等的管理模式,官兵之間同心協力并且盡量忘記軍銜的高低,卡爾森還將在中國游擊戰中學到的漢語“Gung-Ho”(按照維基百科解釋是“工合”,即中國革命中的工人合作社,是一起平等勞動的方式,英語解釋為“同心協力”——筆者注)作為突襲營特有的進攻口號,他相信這樣的方式可以讓這些隊員更加充滿戰斗熱情和決心。
陸戰隊突襲第二營將總部設立在雅克農場,訓練內容主要集中在武器應用、徒手格斗技術、爆破技術和體能訓練上,體能訓練主要強調長距離徒步行走的能力。在隊員適應和掌握相關能力后,訓練難度開始增加,由白天訓練轉為夜間訓練。同時,卡爾森根據部隊的任務特點將人員編制由8人基本單位調整為10人,包括1個指揮官、3組3人構成的火力小隊(其中1人使用最新配發的M1伽蘭德步槍,1人使用湯姆遜沖鋒槍,1人使用勃朗寧自動步槍)。卡爾森這樣的設計理論一方面是他對游擊戰術思考后的結果,同時也是他對執行任務的考慮,希望這樣的火力和人員配備可以實現非常規任務的滲透和進攻突襲的效果。
而陸戰隊突襲第一營則在埃迪森的統領下,人員編制采用8人小隊的基本作戰單位,由1名指揮官、2名勃朗寧自動步槍手、4名使用M1903斯普林菲爾德步槍的步槍手以及1名使用M1903A4斯普林菲爾德步槍的狙擊手組成。突襲第一營的訓練基地位于美國東海岸的波拖馬可河附近,與第二營的訓練方式類似,另外還強調了沖鋒舟和充氣小艇的操作技巧,并要求隊員的步行速度要達到11.34m/h,這樣的速度在當時是美軍正規部隊訓練要求的兩倍。
1942年4月,根據戰爭的發展需要,陸戰隊突襲第一營的主力被調往西海岸,隨即成為當時陸戰隊旅衛戍部隊的主力,分派到前哨基地隨時待命。與此同時,突襲第二營完成了充氣艇的操作訓練后,在圣克拉門托島附近組織了一次相關的登陸訓練,隨后于同年5月17日到達珍珠港,準備參加接下來的戰斗。
突襲營首戰彰顯輝煌
突襲營受命的第一戰是攻打位于太平洋西南側所羅門群島中的一個叫作圖拉吉的小島,因為駐扎在圖拉吉島的日軍對澳大利亞海上生命線可能造成威脅,進而影響到美軍將澳大利亞作為反攻基地的戰略意圖。根據美國海軍的情報,日軍在附近瓜達爾卡納爾島的一個小島上修建了一座機場,這將成為圖拉吉島行動中一個很大的制約因素,因此陸戰隊第一師和突襲第一營臨危受命,準備先攻下這座小島,摧毀敵機場,再進攻圖拉吉島。
1942年8月7日清晨,伴隨著美軍驅逐艦和巡洋艦炮火的射擊,突襲第一營的B連和D連首先開始使用皮劃艇靠近目標,他們在距離海岸約90m的距離遭遇了珊瑚環礁水域,不得不下船徒步登上海岸,很快其A連和C連也緊隨其后登上了海島。登陸后,雙方很快展開了對攻。在凌厲的攻勢之后,突襲第一營開始使用炸藥對敵工事和掩體進行逐個爆破摧毀。于當日日落前,美軍在第一營的迅猛攻擊下最終占領了以281號高地為核心的島嶼一側,并且建立起了臨時防線。
當日晚22時,日軍開始組織大規模反攻,試圖撕開突襲第一營A連和C連之間的防線,繼而通過缺口對美軍進行分割包圍,但是頑強的第一營利用簡易工事很快就阻擋住了日軍的瘋狂反撲;日軍隨后開始組織進行夜間的小股部隊滲透,但是由于通信條件不利,此行動也同樣以失敗告終。第二天美軍陸戰隊第五師迅速對陣地進行了補充,很快第一營就在其幫助下,對守島日軍據點開始逐個攻擊,當日下午3時,埃迪森宣布突襲第一營已經基本控制了島嶼。最終第一營僅以38人陣亡的代價換取了擊斃日軍數百人的戰績。
突襲第一營取得驕人的戰績,而卡爾森領導的突襲第二營自然也不甘落后。1942年夏天,第二營負責攻占吉爾伯特群島的馬金環礁,他們計劃在兩艘布雷潛艇“鸚鵡螺”號和“魚”號的幫助下于黎明前靠近馬金環礁外圍小島,想在當天奪取并控制該島,入夜后再利用潛艇登上小馬金島。同時由于他們的行動是在第一營對圖拉吉島開始攻擊后的10天內進行的,因此其任務還要注意轉移瓜達爾卡納爾島日本守軍的注意力。
突襲第二營的兩個連于8月8日按照預定計劃到達外圍島嶼附近時,遭遇到了惡劣的自然天氣,鑒于此,卡爾森改變了當初的登陸計劃,決定將分散登陸戰術改為在同一登陸場進行登陸,但是其中一個分隊由于沒有得到計劃改變的信息,反而單獨在敵人防線后部進行登陸,沒想到卻獲得了出其不意的效果,幫助正面部隊很快控制了整個登陸場。
當天下午,日軍先后派遣了數架飛機對美軍部隊進行轟炸,但是第二營不僅很好地采取了隱蔽措施,并且很快發現了這些水上飛機的臨時停靠地,將這些飛機進行了摧毀。當第二營了解到日軍可能通過兩艘小型運兵船和水上飛機進行增援后,卡爾森推遲了原定于第二天攻打小馬金島的計劃。有趣的是,由于天氣惡化、部隊分散,自身交通工具又出現了機械故障,加之又誤以為增援的日軍數量龐大。為避免被圍殲,卡爾森不得不準備派出人員去宣告投降。但是在兩個投降特使尋找一圈后,發現其實島上已經沒有了日軍痕跡,卡爾森這才發現他們實際上早已經完全控制了該島。
雖遭改編 精髓延續
鑒于戰爭的發展和需要,1942年,兩個全新的陸戰隊突襲營:突襲第三營和突襲第四營相繼宣告成立。他們與先前成立的突襲第一營和第二營并肩加入到了美軍太平洋登島作戰中。除此之外,兩支新組建的部隊先后參與了新喬治亞島和布干維爾島的戰役。1943年的3月15日,為了更好地管理突襲營這一特種作戰資源,陸戰隊高層決定成立“陸戰隊第一突襲團”。在突襲團編制建立過程中,埃迪森和卡爾森將各自的創建設想互相融合,不僅把基本班組火力建制結構的模式推廣到了陸戰隊標準作戰師,同時使原有的突襲營火力規模和強度都得到了補充和擴大。建制完善后的突襲營部隊還不斷引入新的戰術和任務模式,包括在太平洋島嶼作戰中引入了軍犬,擔負搜尋坑道和掩體內日軍士兵以及在突襲任務中擔負情報傳遞的工作。
在二戰戰場上,突襲營功不可沒,發揮了獨特的作用。但隨著戰爭的進展及美軍軍事思想的變化,1944年2月,陸戰隊高層決定,將第一突襲團改編為陸戰隊第四師,以補充早年在菲律賓戰役中全軍覆沒的美軍部隊。
雖然突襲營的建制沒有保留到二戰后,但是其對于戰爭所做出的貢獻和努力還是得到了軍事家的肯定,而且后來的很多作戰單位都沿用了這種模式,因此很多人將突襲營稱為美國海軍陸戰隊強力偵搜隊的鼻祖!
特色武器裝備
陸戰隊突襲營的裝備中,大部分屬于美國海軍陸戰隊二戰期間的標準制式裝備,但一些武器的配備數量超過一般規模的部隊編制,例如突襲第一營裝備的斯普林菲爾德M1903A4狙擊步槍。這種槍雖然在當時美國步兵中也被廣泛配發使用,但突襲第一營的使用效率最為突出。
在冷兵器方面,突襲營由于承擔任務特殊性,由此誕生了一款“陸戰隊突襲營短劍”。該劍于1942年設計完成,二戰前后生產了約1.5萬支。其劍柄采用鋅鋁合金制成,劍刃則采用整塊特種鋼材制作,劍身雙側均為利刃,可以滿足多功能的格斗切削和戰地臨時使用功能。而且鋅合金的結構可以減緩氧化和老化速度,目前部分存放的突襲營短劍到今天仍然可以發揮出色的性能。陸戰隊先后為這款短劍配發了4種劍鞘,其中有些為了防止刺傷佩戴者的身體,還特別增加了金屬片進行補強設計。
編輯:張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