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巨虧,柳傳志再次出山,楊元慶回歸CEO……聯想最近一系列的變動讓外界大呼意外。
雖然虧損早已經在人們的意料之中,但是聯想于2月5日公布的截至2008年12月31目的2008年第三季度財報還是讓人大吃一驚。根據季報顯示,該季度,聯想的凈虧空達到了驚人的9700萬美元,此前,外界的預計均不超過3000萬美元。
更為要命的是,這已經是聯想業績連續第二個季度大幅度下滑,上一季度,聯想的凈利潤就同比下滑了77%,僅為2300萬美元。
伴隨糟糕業績的必然是企業的重組。在發布第三季度財報的當天晚上,聯想同時宣布調整了聯想的管理層:老帥柳傳志重出江湖,重新擔任聯想集團董事長,原董事長楊元慶則接替阿梅里奧改任CEO,與此同時,原高級副總裁Rory Read則被任命為新設立的總裁兼COO。
雖然聯想的人事調整在外界看來似乎不可避免,但是如此大的變動,卻還是讓業內大呼意外。從一定程度上說,這是柳傳志和楊元慶這一黃金搭檔的回歸一2004年年底并購IBM PC之前,柳傳志和楊元慶就分任聯想集團的董事長和CEO。
人事回歸
“柳楊配”的回歸確實令人大跌眼鏡,因為在此之前,楊元慶還處于即將離開聯想的傳言之中。以至于這次重回CEO職位,也被不少業內人士看做是離職的先兆。
不過,在隨后接受幾家媒體的聯合采訪時,再任董事長的柳傳志堅決否認了這一觀點。柳傳志說,楊元慶轉任CEO是聯想當初并購IBM PC時候的大設計,只是“這個時間點未必是在這個時候”,“正趕上金融風暴,企業的戰略結構、業務結構要有一定的調整,這時候一致認為他在這時候上最為合適,于是這個大的調整在這個時間點上發生了。”
柳傳志說,當時在完成了對IBM PC的并購之后,聯想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穩定業績。因為只有穩定了業績,才能穩定來自國內外特別是國外的投資者和消費者的信心。當業績穩定以后,聯想就會考慮“在適當的時機,逐漸過渡到企業的主要管理層,由中國人來擔任”。
事實上,由于對于IBM PC的并購在外人看來是“地頭蛇”吞了“國際化大象”,穩定新聯想的業績,對于只有中國市場競爭經驗的老聯想人而言,何其艱難。楊元慶和他的團隊在中國市場上雖然風生水起,市場份額遠超競爭對手。但是在柳傳志看來,聯想在中國市場的勝利只能說明“他們能夠制定非常適合中國打法的戰略和很強的執行力”。“走到海外去以后,整個的商業環境發生了大的變化,公司的治理機構也有大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確實水深水淺就不清楚了,所以它確實有一個摸索、學習的過程。當把這個事情看得比較清楚以后,才能把預定的計劃實現。”
因此,無論是出于短期內穩定業績的需要,還是出于更好地理解和學習國外的市場和跨國公司管理經驗的考慮,請熟悉國際市場環境、有熟練的跨國公司管理經驗的外國人擔綱聯想都是一種明智的選擇。于是,就有了楊元慶當年的放棄CEO而改任董事長之舉。
對于楊元慶四年前的舉動,原金山軟件總裁雷軍當時就直呼看不懂。因為楊元慶曾經在金山軟件短暫擔任過董事長職務,與雷軍有過共事。雷軍當時認為,楊元慶是中國最杰出的CEO之一,他有極強的內在驅動力,“他熱愛他的事業,他不可能接受這樣的安排”。
想了很久,雷軍終于想通了,在他看來,直接讓楊元慶做CEO,管理一個大規模的跨國企業,風險太大了。TCL和明基在跨國并購之后舉步維艱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做法存有極大的風險。“先讓老外做CEO,管理跨國公司,畢竟經驗豐富。安排楊元慶做董事長,坐在邊上學習,這是把一個中國優秀的CEO培養成世界級CEO速成的辦法”。
雷軍很快意識到,這樣的安排確實體現了柳傳志的大智慧。“當時我就堅信,楊元慶不會就此退休,四五年后他一定會復出,重新出任聯想CEO”雷軍說。
也正在這種考慮下,聯想先后巨資請了IBM高級副總裁沃德和戴爾高級副總裁阿梅里奧做CEO,代價不可謂不大。
雷軍認為,安排楊元慶做董事長還有一層含義,那就是保護楊元慶。畢竟,在海外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中,對公司業績負責的是CEO,不是董事長。如果公司業績不好,首先需要承擔責任的是CEO。除非董事會認為楊元慶干擾了管理層的決策,導致業績滑坡。眾所周知的是,在改任董事長之后,柳傳志給楊元慶的要求就是“妥協”。這最大限度地保證了這一極端概率事件發生的同時,也讓楊元慶有了更多的時間來學習跨國公司的管理經驗。
四年的董事長生涯,把家和辦公室都搬到了美國的楊元慶確實也不負重托,語言過關了,做過印度等新興市場,做過歐洲成熟市場,成績斐然。用柳傳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的話說,在保留了原有的對于業務的天生的良好感覺之外,這幾年還增加了制定戰略的能力。“他的隊伍一直在研究前面的狀況。一說不好了,他就調整。在做今天這步的時候,實際上是在前面已經把今天的情況反復研究過了,真要壞會壞在什么地方都已經研究過了。今天他和他的團隊這樣的能力已經具備了。”
雷軍由此也戲稱楊元慶重新出任CEO,意味著其已經學完了“四年的跨國公司CEO的課程”,順利畢業了。
業務回歸
在眾多業內人士看來,楊元慶的回歸還散發出了另一個非常重要的信號,那就是聯想未來將重新把中國市場定位成為全球最為核心的市場,并把之視為聯想復興的最大希望。在一份新聞通稿中,柳傳志就毫不忌諱地說,“中國業務是我們全球業務和成長戰略的基石。”
熟悉聯想的人都知道,這其實是聯想迫不得已之舉。與惠普、DELL等在個人消費者占主導的PC品牌不同,聯想并購的IBM PC在過去一直是以大企業和大客戶購買為主。
由于受到金融海嘯的影響,各大企業紛紛縮減企業支出,IT費用支出則成為了縮減的重中之重,這對過于依賴企業客戶的聯想而言,無疑是當頭一棒。根據其2月5日公布的財報顯示,該季度聯想在美國市場的PC出貨量下降了6%,降幅是行業平均水平的兩倍。
這意味著,聯想幾乎成為了受沖擊最大的PC品牌。截至2月5日,聯想股票2009年以來已下跌31%,2008年至今暴跌72%。競爭對手的境況則都沒有聯想這么糟糕,戴爾的股票2009年以來只跌了4%,2008年至今跌了49%;惠普的股票2009年以來跌了不到1%,2008年至今跌了15%;宏碁的股票2009年以來跌了1%,2008年至今僅跌了7%。
事實上,聯想也一直試圖改變其在個人消費者領域的影響力,并于2008年推出了面向個人消費者的品牌IDEAPAD,此外,聯想還試圖在歐美進行一些戰略性并購,以彌補不足。不過,聯想的這些舉動均收效甚微。
研究中國消費者品牌接受度的China Market Research Group的負責人Shaun Rein就此評價說“從根本上說,聯想試圖成為全球競爭者,但卻沒有做好準備。”
楊元慶對此也并不避諱。他說,由于在全球市場沒能像在中國市場那樣建立起完整的競爭業務模式,“尤其是中小企業市場,我們的業務模式還處在非常初步的階段,當然這也反映了我們這些年業務拓展和業務模式建立方面的不足。”
更危險的是,過去幾年間,征戰國際市場的聯想,甚至有忽視中國市場的危險。可以作為佐證的是,過去三年中,中國國內消費者對聯想的滿意度一直呈現下滑狀態。“5年前,消費者對聯想的滿意度評級非常之高,他們對聯想是消費電子領域的全球品牌感到驕傲,認為聯想比戴爾和惠普更接近中國消費者。”Shaun Rein說。
所幸,滿意度的下滑并沒有造成聯想在國內的市場份額的下滑。第三財季聯想在國內銷售額為16億美元,占總收入的45%,而2007年同期則為38%。聯想國內PC出貨量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而行業平均跌幅則為7%。聯想在國內的市場份額從28.7%升至30.5%,進一步擴大對排名第二的惠普的優勢。
與此同時,在這一輪全球性的經濟危機中,中國成為了全球最抗跌的市場而備受關注。由此,中國市場儼然成為了各大跨國公司的避風港,擁有天時地利人和的聯想更不會例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楊元慶坦言,“短期來看,我們認為中國市場占我們總業務的份額會更大。”
“如何應對金融危機的問題,各個公司有不同的做法,還是要看今后的效果。聯想固有的優勢是在中國市場,歷來,聯想是以中國市場的利潤來支持海外的擴展,為了度過當前的金融危機,聯想更應發揮中國市場的優勢,依托中國市場這個大本營來度過難關。”和聯想頗有淵源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也如此建言聯想。
事實上,以重點關注中國市場為核心的聯想新一輪的架構調整早在1月初就已經出爐。按照重組文件,為了安全過冬,聯想集團將原本獨立運營的大中華及俄羅斯區與亞太區合并為一個大區,稱之為亞太和俄羅斯區(APR),而這部分業務總負責人由陳紹鵬擔任。
與此同時,聯想在俄羅斯套用了聯想中國的“雙模式”銷售策略,既強調與政府部門、大企業和教育機構建立關系,又與大大小小的經銷商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關系。據了解,聯想正與惠普、戴爾和宏著等對手激烈競爭,它將努力在中國以外的市場,例如巴西市場,取得跨越式的增長。
聯想的意圖很清楚,希望在一些有市場潛力的發展中國家復制聯想在中國市場的成功經驗。
柳傳志認為,目前市場潛力最大的國家和地區無非就是中國、印度、俄羅斯和巴西這“金磚四國”。而印度、俄羅斯和巴西三國由于與中國的發展階段類似,因此,聯想在中國的市場經驗完全可以復制過去。
“根據我們的經驗,這些國家由于在發展中政策、法律不規范,所以就要有一些適應本土的具體的打法。這些打法是什么呢?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要好好依靠當地的合作者來考察當地的政策法規的可靠性和穩定性。”柳傳志說。
為了說明合適的合作者對于市場的重要性,柳傳志還例舉了早年聯想代理的一家名為AST的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在中國市場上一舉打敗大名鼎鼎的康柏公司的案例。
那么,在這些地方,該怎么去尋求最安全的合作伙伴,或者說是最懂國外業務的當地人呢?依靠貿易起家的聯想顯然是行家。柳傳志認為,這就是聯想在這些新興市場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楊元慶上來以后,聯想集團頂多三年會有大面貌的改變,這是肯定的。”對于聯想的未來,柳傳志似乎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