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最新的統計,中國人的平均期望壽命是71歲,但國人的平均健康期望壽命只有63歲,也就是說我們的最后八年是病魔纏身。通過生活方式革命,我們可以使最后的八年活得更健康。
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對2357名男性進行了調查。在研究開始階段(1981年一1984年),這些平均年齡為72歲的男性提供了關于人口統計學與健康變化的信息,包括身高、體重、血壓與膽固醇水平以及他們多久參加一次運動。被研究個體在調查的第一年提供了2次資料,之后每年提供1次,一直延續到2006年;之后他們完成了1份調查問卷,內容涉及生活習慣、健康狀態或日常工作能力的改變等。調查結果表明,總共有970名男性(41%)活到了90歲以上,而有多種可改變的生物學與行為學因子與高壽命存活率有所關聯。研究人員稱,吸煙、糖尿病、肥胖與高血壓可顯著降低活到90歲的可能性,而生活規律且有活力的運動可在實質上改善這種狀態。此外,年齡超過90歲以上的男性,相對于那些較早死亡的男性,也有更好的身體機能、精神健康以及生活自理能力。
研究還顯示,與短命有關的有害因子,如抽煙、肥胖與久坐生活方式等與老年初期貧乏的機能狀態也有顯著的關聯。研究人員估計,一位70歲的男性,如果他不吸煙,血壓、體重正常,也沒有糖尿病,且每周運動2—4次,活到90歲的概率高達54%;但如果擁有上述有害因子,活到90歲的概率就會明顯下降,如有久坐生活方式的活到90歲的概率降為44%,有高血壓的降為36%,患肥胖的降為26%,吸煙者降為22%;擁有三種有害因子,如久坐、肥胖與糖尿病者則降為14%:擁有五種有害因子的降為4%。雖然某些中年死亡風險對老年初期的沖擊頗有爭議,但該項研究指出,至少是在男性當中有許多因子依然很重要,因此研究人員建議,健康的生活方式與風險管理應當持續到老年早期,以減少死亡率及殘疾。
我國的研究人員將參與者分成不同組別: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癡呆、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骨質疏松癥、帕金森氏癥與中風。那些在85歲以上患有上述狀態者被歸類為遲緩者,而那些在較輕年齡時患有這些狀況的人則被稱為幸存者。在參與者中,32%屬于幸存者,68%屬于遲緩者,因此研究人員認為,發病不能夠將這些特長壽命壓縮至盡頭。這些在85歲之前發生心臟病或高血壓的老人仍能存活到100歲,證明其具有與延遲到85歲后才發病者相似水平的機能。雖然只有少數男性與女性活到極老的年齡,不過,此項研究中的男性壽星與相對應的女性壽星相比,顯然有更好的精神與身體機能。研究人員對此的一種解釋或許是,男性必須要有更加出色的健康或機能上的自理能力,才能達到這種極端年齡;另一方面,女性或許在身體與社交上更加適應在伴隨慢性病及經常失能的健康狀態下生活。總之,在老年初期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體重管理、規律運動以及不吸煙等,與男性可活到90歲、并同時具備良好健康與身體機能的可能性大有關聯。那么,老年人如何改善自己健康的生活方式呢?
一是均衡營養調配。營養均衡是中老年人合理營養的基本原則,不能片面強調某一種或幾種營養的重要性,忽視另一些營養素的作用。除了組織細胞更新和生命活動對營養的需要外。還要考慮到營養對機體老化的影響,以及營養不當對某些疾病發病的負面作用。應根據中老年人生理特點和抗衰防病需要調配膳食。膳食數量的多少,應“按需攝入、量需為入”的原則。主食的攝入量控制在250—350克。粗、細糧搭配。既補充了一定的糖類和熱量,又補充了部分纖維素和微量元素。副食的攝入首選魚類,每天每人食用精魚肉50~75克,精瘦肉(瘦豬肉、牛肉、羊肉、雞肉等)50~75克,雞蛋或鴨蛋一個。有條件可選用一些海產品如海魚等,豆類既補充了優質蛋白質,又補充了纖維素和鈣質、奶類是中老年人重要的食品,每天早晨應服250毫升鮮牛奶或一杯酸奶,也可用豆漿或豆腐腦代替;新鮮蔬菜每天可選擇3—4種,總量500—750克,宜選用含維生素A、維生素c豐富的蔬菜。可多食用一些水果,但含糖量較高的如香蕉等要限制用量。少量飲酒對身體健康有益,有研究證明,每天喝白酒50毫升或葡萄酒150毫升或啤酒300—500毫升,可防止高脂血癥和動脈硬化。
二是堅持有氧運動。中老年人隨年齡增長呼吸功能減退,肺活量下降,殘氣量增加,不利于氧氣攝入與吸收。有氧代謝運動是指增強人體吸入氧、輸送氧和利用氧為目的耐久性運動。在運動的過程中所吸入的氧氣應足夠維持運動所需要的氧氣,達到供需平衡,比在安靜狀態下增加氧可達十倍以上,從而增加了機體的含氧量,活化了細胞,促進了代謝,改善了心腦功能。有氧代謝運動的要求:快步走、慢跑步;有音樂伴奏的健身操、交誼舞、扭秧歌、打拳、舞劍等。每次運動不少于20~30分鐘。根據自己健康狀況,可延長時間,每周不少于三次,天天堅持更有效。中老年人在鍛煉中特別注意掌握自我監控,若有頭暈、胸悶為活動過量。
三是保持心理平衡。現代醫學研究證明,社會活動是通過神經、內分泌和免疫系統密切聯系,對健康發生影響的。對外界某種刺激,首先有大腦形成反應和情緒體驗,如喜悅、焦慮或恐懼等。這些反應和內臟反應是緊密相連的,持久或過度地反應均可使機體能量耗竭,導致免疫防護、免疫監視和免疫穩定功能低下,使機體衰老進程加快和各種疾病發生,甚至腫瘤發生率上升。因此,正確對待和處理這些應激,是保持心理平衡、維持身體健康長壽的關鍵。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付良藥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憊和痛楚。
在我國長壽保健諺語中有不少是與心理保健有關的,如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笑口常開、青春常在、遇事不惱、長生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