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我很信一個“緣”字
10年前為報紙開設過談茶文化的專欄《功夫茶話》,后來結集出版了《功夫茶話》(南方日報出版社2001年),到了2007年,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又為我出了一本茶書《閑閑堂茶話》,這兩本書都加印了不止一次——作為一個中文系出身、新聞專業的從業者與學者,卻和茶有不解之緣,本來是業余愛好,竟儼然成為副業,這是我的福分與運氣
《閑閑堂茶話》出版社有意再出增補本,新版內容有所增益是題中應有之意。原以為以“茶”字打頭的兩字詞語作為文章標題,幾乎被我羅掘殆盡了,結果還是想出了或碰到了一些“漏網之魚”的材料,于是便時斷時續地又補寫了若干篇,風格一仍其舊,當然,畢竟10年過去了,境界或許更成熟一些
蒙《海峽茶道》編者約開專欄,對這些文字來說是得其所哉,徑用“閑閑堂茶話”為欄名(所寫文章卻是《閑閑堂茶話》還沒收進去的),是所謂的老樹新花,當然,這只是個比喻,而不是自夸,我知道古詩有句“老樹著花無丑枝”,本來不這樣寫,可是一時又找不到更貼切的替代說法,見笑
在10年前的專欄與《功夫茶話》里,我即已對與茶結緣、與書結緣與編輯結緣發過由衷的感慨,現在我驚喜地認識到,這份情緣不僅沒有結束終了,反而日益濃釅,就像是一株有生命的花,不斷成長、一次又一次綻放,為我帶來了更多的朋友與情誼——有的甚至成了我最好的朋友,對我來說,此生與茶結緣是最大的樂事希望這份緣能傳遞給更多的人,希望讀者諸君都有清緣
作者記于昆明掛云居2009年2月13日午后
“茶實”這個詞,恕我孤陋,以前沒見過也沒聽過。
寫《功夫茶話》時,為了檢索題目,我把手頭的辭書、工具書中以茶字開頭的詞條。都查閱殆盡,包括號稱最權威的有茶學專業之稱的《中國茶葉大詞典》和《漢語大詞典》。后者所收詞條之多,被視為漢語詞典之最。雖然翻了不少詞典、工具書,自以為對以茶字開頭的兩字詞全都見過了,結果證明不對,我低估了中國傳統文化遺產的博大精深,也高估了國內詞典工具書編撰者的學術水準與敬業精神,“茶實”就是例證,這兩字見《徐霞客游記》。顯然不是什么冷僻書,而是大大有名的傳世名著。
到云南掛職,行李很多,以至于超重補交費用高達500元,因此,無法多帶圖書,只隨身帶了四冊,分別是《云南風物志》、《華陽國志》、《西南夷風土記》和《徐霞客游記》。在徐霞客《滇游日記六》中,有一段過山寺囁茗品嘗茶實的文字:
“茶實大如芡實,中有肉自如榛,分兩片而長,入口有一陣涼味甚異,即吾地之茗實,而此獨可食。聞感通寺者最佳,不易得也。聞有油者棘口。”
徐霞客是中國最著名的旅行家,他所寫的游記,有一半篇幅是寫云南。西方最著名的旅行家是馬可波羅,其游記也大量篇幅寫到云南。云南風光之美,不問可知。
茶實是茶樹結的籽,而云南雞足山的茶實,在明代即是土特名產——中國的地大物博與悠久歷史,實在是值得我們自豪驕傲的,當然,正因為中國的文化積淀太厚重,老子“重藏必厚亡”的道理表現得更突出,以至于很多瑰寶失傳湮沒,茶實乃其戔戔小者,微不足道。
茶實我們沒口福也就罷了,“茶實”這個詞我們從詞典、工具書里找不到就不對了。列寧說忘記過去就是背叛,一點也沒錯,對于中國人來說,忘記了如此輝煌燦爛的歷史,數典忘祖,竟不知道自己的祖輩先人多么了不起、創造了多少美好的東西,一味地崇洋媚外,是何等的可憐、可鄙復可恥、可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