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現代農業有兩個基本的前提,一是規模化,二是機械化。
規模化的實質是指農業經營的規模問題與經營主體的法人地位問題。人多地少是中國的基本國情,目前分散的小規模經營的農戶是無法實現現代農業的。發展現代農業的主體應是專業化經營的農戶(或具有法人地位的專業合作社)。當前中國農戶的構成是大量的小規模兼業農戶與少數的專業化經營的農戶并存。從農戶的變動趨勢來看,純農戶的數量不斷減少,兼業農戶的數量在不斷增加,各類專業化經營的農戶也正在不斷興起。中國農村出現的各類專業種植戶、專業養殖戶、專業農產品營銷戶(或具有法人地位的專業合作社)是在農產品生產市場化和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的進程中涌現出來的,他們從事完全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專業化生產和經營,是中國發展現代農業的主力軍。在探索規模經營時,首先要明確農業經營規模的界定。如果一個農民原來種3畝地,以后擴大到種20畝地,種植的作物不變,投入只按比例增長,其結果是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這是外延式的規模經營;如果一個農民還是種3畝地,但通過增加物質和技術的投入,降低勞動投入的比重,生產了高附加值的農產品,結果是收益有較大幅度增長,同樣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這就是內涵式的規模經營,這種規模經營在中國建設現代農業中應該更有使用價值。
農業機械化是現代農業的物質基礎,是衡量現代農業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志。農村深耕深松、化肥深施、節水灌溉、精量播種、設施農業、高效收獲等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只有以農業機械為載體,通過機械的動力、精確度和速度才能達到。農業生產中的搶收搶種、抗旱排澇、大規模的病蟲害防治等,更是需要依靠機械化作業。使用農機作業,可以大幅度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并且節種、節水、節肥、節藥、節省人工,降低生產成本,減少污染。例如水稻機插秧效率是人工插秧的20倍,畝均降低成本30元、增產25千克以上,且抗病蟲害、抗倒伏性好。機械施肥、高性能植保機械噴藥分別可節省40%的化肥、35%的農藥。干旱地區使用機械進行保護性耕作,平均增加土壤蓄水量17%,提高糧食產量14%。例如使用高效鮮豆類收獲機收獲毛豆,效率為每小時10畝,相當于40個勞動力一天工作12小時的采摘量,每畝采摘成本15元,相當于人工成本的1/10,解決了出口新鮮毛豆采摘時間緊迫(新鮮毛豆必須在上午9點前采摘完畢、2小時內入庫加工)、用工荒等問題。
因此,發展現代農業首要考慮的是如何實現不同條件的規模化經營和農業機械的廣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