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務公開已經不是一個新話題了,在遼寧鞍山市農村隨處可見村務公開欄。然而,村務“上了墻”就真正實現管理民主了?村里花的錢、辦的事是不是農民真正需要的?農民究竟有沒有參與管理?最近,記者在海城英落鎮后窨村采訪時了解到,他們不僅讓村務“上了墻”,還讓村務從墻上“走下來”,讓農民知道并且決定村里的錢怎么花。
“有錢怎么辦,群眾說了算”是后窨村解決資金管理的最佳辦法。村里一旦遇到修路、修橋等需要大投入的時候,必須開村民代表大會,由60多名村民代表決定錢該不該花,該花多少。后窨村村委主任楊福昆說:“讓村務公開落到實處,必須取消干部特權,杜絕資金管理隨意的現象。如何花錢讓群眾來決定。”
記者提出想看一看村里的財務賬,村里的白會計把幾年來的賬本都拿了出來。在隨手翻開的一張報銷單上,首先注明了用途,一共蓋了5個章,經手人、白會計、村委主任、理財小組組長還有鎮農經辦的章,十分明了。記者發現,在村財務賬里竟然沒有招待費用。原來,后窨村10多年來一直沒有招待費,正因如此,從前的老村支書王立庫還得了個綽號叫“豆腐書記”,因為每次村里來客人他都請人吃豆腐,這個傳統一直保持至今。
有錢大家商量著花,還避免了出力不討好的現象。幾年來,村里做的大事小情都得到了村民的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