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天津市54萬農村老年人全部享受到養老補貼。僅此項,市區(縣)兩級財政共投入2.12億元,使農民的退休金、養老金收入增長了40%以上。以土地換社保,加快了該市統籌城鄉一體化建設步伐。這是記者在最近召開的全國老齡辦主任會議上了解到的。
這一成果得益于“以承包土地換社保”的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制度的實施。早在2004年,天津市政府調研發現,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征用農民土地數量大量增加,不少被征用土地的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得到的補償款很容易坐吃山空,農民晚年生活質量難以保證,這將嚴重影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進程。天津市政府相繼出臺了《天津市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試行辦法》、《天津市農村社會基本養老保障暫行辦法》,從制度上徹底改變了農村老年人主要依靠土地和家庭成員贍養的養老模式,把農村老年人的養老納入社會養老保障范圍,形成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農村社會基本養老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三位一體”的社會保障網絡,有效推動了該市統籌城鄉一體化建設步伐。
天津市按國家勞動能力標準,將被征地農民劃分為征地參保人員和征地養老人員。為應對未來的支付風險,建立了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風險準備金,從土地出讓金凈收益中提取。這一制度使年滿55周歲的女性、年滿60周歲的男性被征地農民,直接享受養老待遇,養老金領取標準低于城市、高于農村,并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逐年提高,增長幅度與城鎮職工社會平均工資增長水平直接掛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