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沒進過大學,卻擁有本科文化;他是大山里的農民,卻能讓產品縱橫海內外;他2002年6月上任,短短幾年時間,卻使全村人均純收入由2002年的1 500元躍升到2008年的11 000多元。他就是連續3年被廣西陽朔縣評為“一等村干”的大水田村黨支部書記陳兆茂。
大水田村曾是一個“養牛為耕田,養豬為過年”的偏遠山村。陳兆茂被選為村黨支部書記后,組建了村里的“智囊團”,為全村的發展出謀劃策,形成了“立足大水田,跳出大水田,發展大水田”的思路,大力發展竹涼席產業。至2008年底,他帶領村民發展竹涼席廠達121家,產值4 500萬元,解決了2 800人的就業問題。自從他帶領村民發展竹涼席廠至今,這個小山村為國家創造稅收700萬元,僅竹涼席一項該村人均增收8 000元。同時,為了做大做強竹涼席產業,他先后向上級爭取數百萬資金安裝變壓器5個、擴容變壓器4個。
村里的竹涼席企業多了,由于產品規格不統一,質量沒有保證,市場惡性競爭不斷,危及到村里竹涼席產業的發展。村兩委決定成立了全縣第一個竹業協會——華泰竹業協會,同時組建了華泰竹業責任有限公司,實現了“協會+企業+農戶”的經營模式。協會統一商標、銷售價格,統一采購化工原料。以陳兆茂為會長的華泰竹業協會利用陽朔“數字村鎮”網絡,將竹業產品信息發布在互聯網上,每年增加了5.8%的銷售量,平均每年銷售竹涼席達60萬張。他們還通過網絡信息平臺收集各種產品信息,根據市場價格的變動采取相應對策。協會每年從網上采購的化工原料達200多萬元,與從經銷商處購買相比,每年節約開支40多萬元。
2008年4月28日深夜,陳兆茂在網上看到一種化工原料的銷售價格將于5月1日上調4元的信息,立即召開協會理事會會議商討對策,并于第二天迅速將本地各經銷商經銷的這種原料采購一空。僅一天時間,就為企業節約了近6萬元的原料費。
竹涼席的生意做大了,華泰竹業協會的4支銷售隊伍忙得不可開交,銷售人員大部分時間都在外開拓市場,并將生意做到了東南亞各國。目前,華泰竹業協會有60%的產品銷往國外,在越南、老撾、泰國、印度等國家,“華泰”已成為一個知名品牌。
在陳兆茂的帶領下,地處深山的大水田人做起了跨國生意,深山里的竹涼席闊步邁向國際市場。
立足本村、發展本村、促進當地勞動力就業是陳兆茂的想法。但在擴大勞動力就業渠道方面,他的想法遠不止于此。前幾年,陳兆茂考慮到本村在浙江義烏從事首飾加工的工人、技師很多,于是組織一批有資金的能人到義烏去考察辦廠,考察結論是:可以辦廠!在陳兆茂的帶領下,大水田人在浙江義烏開辦首飾工藝品廠9家,帶出本村及周邊村民近1 200人到義烏就業。當前,由于受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許多地方的農民工回鄉后無事可做,但大水田村人無論在家鄉還是在外面都干得熱火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