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現狀
發展迅速 截止2008年年底,山西省農民專業合作社達12 772個,位居全國第一。入社社員25萬戶,帶動農戶138萬戶,兩者占到了全省總農戶的25%。合作社社員人均收入 5 175元。
合作模式多樣 從組建的形式看,我省農民專業合作社有專業大戶牽頭型、龍頭企業帶動型、技術能手領辦型、村級組織籌辦型等多種類型,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從合作的模式看,有生產型、銷售型、加工型、產銷結合型、產貯加銷一體型、科學技術服務型等合作模式,呈現出多樣化趨勢。有316個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了信用合作,合作社從生產領域走向金融領域;從合作的范圍看,由初期的村內、鄉內合作發展到跨鄉、跨縣合作,合作的范圍越來越廣。
合作社已成為現代農業經營主體 12 772個農民專業合作社中,從事糧棉、蔬菜、瓜果、食用菌等種植業的4 545個;從事牛、羊、豬、雞等傳統養殖和特色養殖業的5 014個;從事農產品加工、運輸、貯藏、銷售的1 691個;從事農業生產資料購買、農業技術信息等服務的1 522個。2008年全省
5 014個養殖合作社中,畜禽出欄5 243萬頭(只);4 545個種植合作社中,種植面積2 588萬畝。壽陽縣201個蔬菜合作社種植蔬菜34萬畝,占到全縣蔬菜面積的85%。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服務涵蓋了我省農村經濟各個領域,實現了農村資金、土地、技術、勞動力、設施等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已成為建設現代農業的經營主體,有效地促進了全省現代農業“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逐步形成。
創出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知名品牌 全省農民專業合作社中,科技型合作社占到86%以上。在這些合作社中,332個注冊了商標,383個取得了相關認證,其中85個取得了無公害農產品認證、86個取得了綠色食品認證、26個取得了有機食品認證,逐步形成了“建一個品牌、興一項產業、帶一地經濟、富一方群眾”的局面。晉中市榆次區懷仁醋業合作社的“四眼井”牌醋暢銷全國28個省、50多個大中城市;祁縣耀華果業合作社的“金耀華”牌酥梨占領了東南亞市場,每年為社員和果農代銷酥梨2億千克;永濟市金禾小麥科技合作社注冊社員108戶,帶動農戶225戶,種植優種小麥5 180畝。先進科技的作用和品牌效應大大提高了合作社產品的價值,以科技為依托、以品牌為導向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規模逐步擴大,集約化水平顯著提高。
農民收入增加 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統一購買生產資料,提供信息、技術、加工、營銷等方面的服務,為社員節約了交易成本,并及時引導社員調整產業結構,改變粗放型經營方式,提高科技含量,發展“新、優、特”品種,增加了農民收入。晉中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戶均收入增加28%以上;朔州市凡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農戶收入均高于非成員農戶1 800元以上。
合作社帶頭人層出不窮 一大批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帶頭人當選為各級勞動模范、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或各類標兵。武鄉縣科林養殖合作社社長張勇等5人當選為省人大代表;古交市德盛全蔬菜開發合作社理事長成拉旺等11人榮獲全國勞模和山西省勞模,合作社榮獲“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狀”;全省有14名合作社理事長獲得“山西省鄉土拔尖人才”稱號;祁縣耀華果業合作社理事長閆維耀以合作社理事長身份入選第12屆“中國十大杰出青年農民”。一大批農民專業合作社社長當選為村委主任,還有一批合作社建起了黨支部,合作社的影響正在深入人心。
存在的問題
認識不到位 有些市、縣和涉農部門領導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重要作用認識不到位。具體表現為:對合作社發展不重視;對合作社的發展支持、扶持不夠,《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規定的一些優惠政策落實不到位。例如《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第49條規定“國家支持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建設項目,可以委托和安排有條件的有關農民專業合作社”政策落實得不夠;有個別部門對合作社亂收費,影響和阻礙了合作社的發展。
發展不平衡 全省12 772個合作社中,發展數量超過 1 000個的有6個市,即長治、晉中、運城、臨汾、大同、忻州;500~1 000個的有呂梁、太原、朔州3個市;不足500個的有2個市,晉城349個,陽泉320個。如果從村/合作社的比率看,全省平均每2.2個村1個合作社,晉中市達到平均每個村1個合作社,最少的晉城市每6.6個村1個合作社。
組織程度低 從發展的質量看,效益好、規模大、帶動力強的合作社比重較低。據我們經管系統調查統計,全省12 772個合作社,入社社員25萬戶,僅占全省661萬農戶的3.8%,平均每個合作社僅19.5戶。全省20戶以上的合作社只有3 106個,僅占合作社總數的24.3%。
運行不規范 有的合作社民主管理制度形同虛設,大事小事都是理事長一人說了算,未能按“一章三會”制度辦事;有的財務制度不健全,未建立成員賬戶,合作社的公積金沒有依法量化;農民專業合作社與其成員的交易、與非成員的交易,沒有分別核算;有的未依法按成員與合作社的交易量(額)向成員返還盈余。
完善措施
加快發展 開展較大規模的調研活動,徹底查清影響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運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特別是影響合作社發展壯大的制約因素、部門亂收費問題,為制定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進一步發展的新政策提供決策依據;組織實施“四個三”工程。即新發展規模大、社員收入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3 000個,培訓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頭人(包括合作社財會人員)3 000人,省級培育扶持300個示范合作社(標準是:工商登記1年以上,社員人數在20人以上),在省級示范合作社中培育扶持30個重點示范合作社(標準是:工商登記1年以上,社員50人以上,社員收入比當地同類農民高20%以上,帶動作用強、發展潛力大);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信用合作和農村資金互助社試點。2009年組織我省部分市、縣農經部門領導和規模合作社負責人,考察農民專業合作社信用合作情況和農村資金互助社情況,并在晉中、長治、運城、臨汾4市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信用合作和農村資金互助社試點。
擴大規模 各級農經部門要通過社員(代表)大會,力爭更多的農戶加入合作社,提高農戶的入社率;擴大合作社的規模。全省力爭農戶的入社率今年達到5%以上,2010年達到10%以上。
促進規范 各級農經部門要幫助合作社依照合作社法辦事,規范各項規章制度和運行機制。指導合作社完善章程,建立健全社員大會、理事會、監事會和民主管理制度、財務制度等各項內部管理制度,并規范運行;加強對合作社帶頭人和財務會計人員的培訓。2009年各市、縣要組織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專題培訓;在全省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建設行動。2009年重點培育高標準的300個示范合作社,并由省廳組織驗收后命名。除省“四個三”工程中確定的300個省級示范社外,各市、縣要根據各自實際確定一批自己的市級和縣級示范社。示范社本身效益要突出,帶動效益要明顯,真正起到引領農民參與市場競爭、提高農民收入,帶動當地優勢產業發展的作用;加強檢查指導。各級農經管理部門尤其是縣一級農經管理部門要經常深入合作社幫助指導工作,促進其依法規范運行。
提高效益 農經部門要指導合作社由生產領域的合作逐步向統一銷售、加工方面延伸,延長產業鏈。合作社內部要統一生產技術標準,加強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認證,注重產品包裝,注冊商標,追求品牌效應,產品要上檔次、上規模,增加市場份額;加強合作社的財務管理和經營管理,建立成員賬戶,按社員對合作社的交易量返還盈余,提高社員的收入。有條件的合作社要建立自己的營銷渠道,努力提高經濟效益;為展示我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成效,為合作社農產品開辟更加廣闊的市場,2009年秋季組織1次全省合作社產品展示展銷活動,促進產品銷售與大型連鎖超市的對接。通過扶持、培訓、產品展銷,促進我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大力發展,做大做強一批帶動能力強、經濟效益好、影響面大的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