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蘋果市場爭戰猶酣
時下,走進省城超市,洋水果和南方水果以高昂的價格占據了顯眼的位置,周圍經常圍滿顧客。而在主產于北方的蘋果臺前,則少有人問津,產地也多數不是山西,而來自省外。山西蘋果多數是靜悄悄地呆在普通水果批發市場里。
煙臺蘋果作為一支“老牌勁旅”,年產量超過300萬噸,加之很早就注重品牌的宣傳,曾經一度成為蘋果行業的老大。煙臺市每年有計劃地到國內大城市舉辦果品展銷會、產品推介會,開發建設果品一條街、專賣店、批發中心等銷售網點,叫響了“煙臺蘋果”的品牌。盡管近年來受陜西蘋果、山西蘋果的沖擊,地位有所下降,但在蘋果市場上依然舉足輕重。
陜西蘋果從一開始就顯示出趕超煙臺蘋果的強勢。陜西省將果業與高新技術、旅游、國防科技、能源化工列為5大特色產業,作為建設經濟強省的主導產業,集中力量重點突破。受政府重點扶持影響,陜西蘋果產業迅速壯大,2008年產量達到800萬噸,占全國產量的近1/3,短短幾年時間就上升到第一的位置,成為全國最大的蘋果產業基地。
隨著我國水果進口關稅的降低和市場的開放,洋水果以其獨特的口味、罕見的色澤迅速擠進中國市場。與此同時,南方的香蕉、柑橘也不失時機大舉“北伐”,趁機搶占北方的水果市場。
近年來,河南、新疆等地的蘋果產業迅速崛起,都在虎視眈眈地緊盯著巨大的蘋果市場。作為蘋果主產區之一的山西,雖然2007年產量將近500萬噸,但在各地的圍攻下,競爭壓力日益加重。
■山西蘋果市場潛力巨大
山西蘋果能否在這場競爭中占得先機,還是一個未知數。但不容忽視的是,山西蘋果有著自身獨特的競爭優勢。
國內共有25個省(市、區)生產蘋果,但面積和產量主要集中在黃土高原和山東黃河古道一帶。黃土高原和渤海灣產區是世界上優質蘋果的最大產區,生產條件與歐美著名蘋果產區相近,與日韓相比較則有明顯的優勢。山西省的吉縣、隰縣、平陸縣、萬榮縣、臨猗縣、芮城縣、運城市鹽湖區以及鄉寧縣等地的土質、光、熱、降水、濕度等氣候條件特別適合蘋果種植,是我國北方果樹的最佳適栽區。
與渤海產區的煙臺蘋果相比較,山西蘋果的上市時間要早半個月左右,完全可以利用時間上的優勢,搶占市場。
雖然陜西是目前國內最大的蘋果產業基地,但主產地在渭北一帶。與其相比,晉南的臨汾、運城盆地和晉西的黃土丘陵溝壑區適宜栽植蘋果的國土面積約3萬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20%,山西蘋果產業的發展完全可以與陜西抗衡,甚至比陜西的條件還好。目前陜西渭北一帶以旱塬為主的蘋果種植面積約650萬畝,而我省只有350萬畝,從適宜優質蘋果開發的區域和土地資源分析,開發潛力巨大。
山西蘋果因果形端正、光潔細膩、著色鮮艷、香脆甜爽、含糖量高,深受消費者的喜愛。中國蘋果網發起的“中國哪個地區的蘋果品質最好”的網上投票顯示,山西蘋果得票率位居第二,緊隨陜西蘋果之后,遠高于煙臺蘋果和其他產區的蘋果。
■讓蘋果業成為富民產業
隨著農業扶持力度的加大,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專業化經營的推行,蘋果產業正成為山西省又一個富民產業。
以運城為例,2007年底水果總面積和總產量均居全國地級市的首位,有蘋果23萬畝,產量26億千克,通過出售果品獲得的收入,占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3以上。在臨汾的吉縣、隰縣,蘋果已成為當地農村的支柱產業、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2007年隰縣果品總產量為1億多千克,總產值超過億元,農民人均果品純收入超過1 000元。
蘋果產業的興旺帶動了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形成了一業興旺、百業奔騰的局面,有力地帶動了當地果箱、果袋、包裝、運輸、營銷行業的發展,帶動了果樹修剪、信息服務及勞務市場的興盛。據悉,目前隰縣有果品協會1個,涉果服務部門32個,果品銷售人員11 000余人,其中經紀人350余人。果農日均工資40元,為當地農民增加了許多就業崗位。
但據省政府參事薄生榮調查,目前,山西省畝均產值在5 000元以上的果園不足30萬畝,絕大多數果園畝產不到1 500千克,畝純收入為2 000元左右。如果注重科學管理,在老樹修整、新苗更新的同時,加強果園的技術管理,全省90%以上的果園畝均收入都可以達到5 000元。即使按目前的種植面積計算,果園收入也可達到175億元,完全可以成為一個很大的富民產業。
■期待以品牌突出重圍
山西與陜西一河之隔,同處世界上最好的蘋果產業帶。在1990年代,山西的蘋果產業發展遠比陜西好。但十多年來,陜西省蘋果產業不但超越山西,而且將全國最大的蘋果產業生產基地稱號收入囊中,產銷量和出口量均居各主要蘋果產區之首,其塑造品牌、實現產區聯合功不可沒。
“山西蘋果是一流的,但是多年來注冊的品牌很多很雜,沒有形成‘抱團打天下’的整體沖擊力,這是影響山西蘋果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省政府參事薄生榮表示。
山西省蘋果產區由于缺乏聯合,沒有叫得響的品牌,大大影響了銷量。運城果業站負責人介紹,這幾年,人們對蘋果的品牌意識雖然有所增強,也為蘋果注冊了不少商標,如運城的“運紅”、吉縣的“壺口”等,但由于各自為政,叫得響的品牌卻極少,所以在市場上難以賣上好價錢。
品牌的缺失,導致市場占有率低。近年來,山西省蘋果年產量維持在500萬噸左右。面對如此龐大的產量,在銷售時卻形成一種“山西蘋果陜西賣”的不正常局面。由于品牌缺失和營銷不到位,在晉南一帶經常出現“山西的蘋果使用的卻是陜西白水、洛川包裝”的現象。據估算,每年大約有30%~50%的蘋果被外地客商收購后,貼著陜西、山東的牌子銷售,這樣勢必使我省果品知名度降低。
品牌的缺失,導致果農難以掌握市場終端價格,始終處于低端生產者地位,缺乏價格的話語權,導致增產難增收的局面。要塑造品牌,必須轉變觀念,改良蘋果品種,依靠高檔水果打市場。從長遠看,高檔果與低檔果的價格差距將越拉越大。
令人欣慰的是,隨著山西省對農業扶持力度的加大,各地越來越重視品牌的塑造和果品的改良,山西蘋果不但鞏固了傳統市場,而且也開始漂洋過海出口國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