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不少地方政府都將小雜糧作為特色產業重點發展,有的地方甚至將小雜糧作為山區農民脫貧致富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一項主導產業,而且隨著小雜糧地位的提高,各地不斷提出有關小雜糧的投資計劃,資金投入也相應增加。在此,筆者就小雜糧的發展提一點想法,希望與有識之士商榷。
⒈準確把握小雜糧的內涵。小雜糧的概念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一是“小”,二是“雜”。“小”主要指生長期短、產量低、種植面積小;“雜”是因為種類多、規模小而無法獨立成體系,不得不將多種類型的東西統歸為一起。照此推論,小雜糧應包括蕎麥(甜蕎、苦蕎)、燕麥、糜子、籽粒莧、薏苡、青稞、綠豆、小豆、豌豆、蠶豆、蕓豆、豇豆、小扁豆、黑豆等14種。以山西為例,山西小雜糧包括蕎麥(甜蕎、苦蕎)、燕麥、糜子、綠豆、小豆、豌豆、蠶豆、蕓豆、豇豆、小扁豆、黑豆等11種。山西的蕎麥(甜蕎、苦蕎)、莜麥(裸燕麥)、糜黍、大麥及綠豆、小豆、蕓豆、豌豆、蠶豆、黑豆等眾多糧豆種植面積約120萬畝。
⒉客觀認識小雜糧的地位。一是小雜糧的“小”決定了其不能放在戰略地位。小雜糧生長期短,適應范圍廣,許多地方將其作為災后補救作物。小雜糧產量低,燕麥、糜黍、蕎麥的產量大約100千克/畝左右,產量最少時僅有幾十斤。小雜糧既可填閑補種,又適宜丘陵山地種植,也可以與大宗作物如小麥、玉米等實行間作、套種、混種。小雜糧具有重要的市場地位但并不等于其能帶來多大的經濟效益,其經濟意義是非常有限的,它可以讓非常少的一部分人富起來,但不能夸大其作用。二是保健功能。小雜糧富含各種營養素,既是傳統食糧,又是現代保健珍品,在保健食品中占有重要地位。小雜豆蛋白質含量高,富含各種維生素、礦物質和脂肪,在食品工業中廣泛用作奶類代用品和添加劑。綠豆可糧、菜、藥、飼兼用,被譽為糧食中的“綠色珍珠”。蕎麥富含生物類黃酮、酚類、亞油酸及鈣、鎂、銅、鐵、鋅、硒和豐富的維生素等營養成分,具有降血脂、降血糖、軟化血管等效果,被譽為美容、健身、防病的保健食品。燕麥的蛋白質含量為16%左右,在糧食作物中居首位,而且氨基酸配比在谷物中最平衡。燕麥中的淀粉含有1%~3%的脂質,可以淀粉一脂質復合物存在。燕麥的脂肪含量為6.3%左右,是小麥的4倍。燕麥含有豐富的鋅、錳、維生素E。燕麥中的硒含量是大米的34.8倍、小麥粉的3.7倍、玉米的7.9倍,對提高人類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價值。此外,小雜糧多種植于無污染地區,生產過程中不施農藥、化肥,其產品是原生態的。小雜糧作為醫食同源的新型食品資源將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保健功能是小雜糧的主要貢獻,這是人們應該重視小雜糧的主要理由。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小雜糧是一種生育期短、耐瘠薄、產量低、種植分散、營養成分特殊的小谷豆類作物,我們應該對其在農業和農村經濟中的地位有一個客觀的認識,在政策層面可以從做“精”、做“深”,突出其特殊作用方面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