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小麥春灌,山東省平原縣王打卦鄉趙莊村農民再也不為澆地發愁了。年前村里成立了用水者協會,籌資25萬元,由村民投工投勞,將原來1 200米的混凝土管道改為PVC管道,安裝了水表,實現了用水計量,按立方米收費,不但節約了用水,還節省了人力物力。該村婦女王榮琴感慨地說:“我丈夫在外打工,往年澆地都得雇人幫忙。現在加入了用水者協會,只要繳足水費,6畝小麥1個人就能澆個遍。”
在平原縣,像趙莊村這樣的用水者協會有146個,去冬今春已有近萬畝小麥喝上了“股份水”。據了解,用水者協會是農民自愿組成的社會群眾團體,協會組織分為會員、用水者代表、執行委員及會長。農戶自愿加入協會成為會員,協會領導人由會員民主選出。會員需按協會規定的統一價格交納水費及水利工程建設、維修、養護、折舊和管理費用,并負有投工投勞義務。會員在管理、建設、財務等方面享有高度知情權和參與權,并在用水過程中建立透明的水費收繳渠道,使農民用“明白水”,交“放心錢”。為保障協會正常運行,縣水務局每年還對協會相關人員進行定期培訓,重點培訓工程建設、管護、運行、財務、法律法規等業務知識。
由于用水者協會運用市場機制實行水費計收制度,多用水就得多交錢,因此農民節約用水、精耕細作的意識明顯增強。恩城鎮梁莊村農民梁成華說:“以前農業灌溉喝的是‘大鍋水’、‘福利水’,浪費水源不說,還增加了經濟負擔。現在有了用水者協會,實行科學灌溉,不僅縮短了灌溉周期,生產成本還比原來下降了近1/3。”據縣水務局局長趙英勇介紹,用水者協會的成立,不但減輕了農民負擔,使全縣小麥及早喝上返青水,同時,還避免了用水糾紛,密切了干群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