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沒有清理過賬目;10年群眾沒有交過稅費,26萬元的稅費收不上來;外面欠款10多萬元;惟一的一條交通要道處于半癱瘓狀態;群眾怨聲載道,上訪告狀者絡繹不絕。這是當地一個有名的問題村,包村干部望而卻步。
那一年,我被推舉為村黨支部書記。
第一次村黨員、組長會,大家意見紛紛:“今年的首要問題是解決26萬元的稅費陳欠”,“村里的宅基地被少數人占用了,今年要收回”,“清理多年的陳賬才是當務之急”……
我最后一個說話:“積淀了那么多年的問題,只能視情況分輕重緩急逐步解決。一年一個計劃,一屆一個目標。完不成任務,我不拿工資,主動辭職。”我向大家鄭重表態:村干部必須有責任感,不是誰上來都能混3年,不是干不干事都能拿報酬。從今天起,村干部工資實行村民代表評議制,能不能拿、拿多少,年底由村民代表評議決定。
我帶領村支兩委一班人走村串戶,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制定任期工作目標:緊扣1個中心,辦好2件事實,解決3個問題,抓住4個重點。
緊扣一個中心
可以說,哪個地方積淀的矛盾多,哪個地方的干部不負責任,哪個地方的稅費就收不上來。
一個僅1 000口人的小村,稅費陳欠達26萬元之多,歷屆村干部都感到相當頭疼。鄉村組織過大規模的“清繳”,但是越強制矛盾越激化,稅費越收不上來。
我分析了這數年間群眾不交稅費的主要原因:一是村干部在群眾中失去威信。近些年,村里的財務管理異常混亂,群眾意見很大。還有村干部占位不作為,失去群眾的信任。二是農民負擔過重,上級的一些攤派明顯存在不合理成分。三是一些遺留問題沒有解決。農民總有一種你不幫我解決問題我就不交稅費的抵觸情緒。四是部分群眾確實困難,交不起沉重的攤派。五是攀比思想。許多農民走一步,看一步,唯恐自己先交吃虧。
黨員骨干的意見是必須加大征收力度。而我認為稅費收繳的關鍵是壯大集體經濟,干部取得群眾的信任。群眾真真切切地看到村里發展起來,村干部確實在全心全意為群眾服務,思想就會通,氣就會順,稅費就會交上來。
第1年,我們幾乎沒花多少時間去催稅,而是帶領村民修好了3.8千米的村級主干道,搞好了300畝荒山造林、100畝退耕還林,完善了農網改造,爭取了部分資金……
結果,當年的稅費,群眾都自覺地交上來;歷年的陳欠,收回幾萬元!群眾說:“這些村干部確實在為我們辦實事,我們不管稅費合不合理,就憑他們這種精神,繳點錢都是應該的。”
第1年,我們扭轉了村干部全力以赴收稅費,卻總是沒辦法收上來的窘境。
辦好2件實事
發展才是硬道理。當村干部就是要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條適合本地發展的路子。
我們這個村目前怎么發展?有人認為要引進老板來辦廠。可一條路都沒修好,誰愿意來?有人認為要搞規模特色種養加工。可這窮鄉僻壤的,產品怎么銷得出去?最后我敲定的路子是因地制宜,搞好退耕還林和荒山造林。
我給大家算了一下100畝退耕還林和300畝荒山造林10年后的收益賬:400畝山林至少可栽36萬株樹,10年后的收益至少是100萬元以上!還有國家每畝230元的退耕還林補助,連續8年共補助18.4萬元。10年后我們村至少可以創收120萬元!到那時,我們村遍地都是黃金啊!
大家眼前一亮,精神高度振奮。
為了籌集開發資金,我鼓勵有勞力的農戶承包荒山造林,“以勞代資”抵稅費陳欠,以后利用政府的退耕還林補助滾動發展。
一條不需要很多資金投入,更沒有多少技術含量,又一勞永逸的路子,何樂而不走?
第1年,我們利用與外村聯營、與本地農戶聯營等6種方式,拿下了100畝退耕還林和300畝荒山造林。
解決3個問題
村里的遺留問題很多,常弄得人焦頭爛額。哪些問題是群眾最盼解決的?哪些問題是必須馬上解決的?通過深入調查了解,我們圈定了3個問題:宅基地占用問題,陳賬清理問題,國外松權屬問題。
以前村里沒有很好地規劃,宅基地被許多農戶無償占用了。村兩委重新規劃、重新界定,限定時間讓農戶逐步歸還欠款。
最頭疼的是陳賬問題,也是多年來村民最敏感反映最強烈的問題。9年的賬目前些年清理過1次,因處理不公,群眾意見很大。為此,我們連續開了幾次村民代表會,選出清賬代表,制定“四查”、“十換”等措施,對以前的賬徹底清查。
村干部都是本村人,村干部又不是鐵飯碗,誰都不想在任期內過分得罪人,這是許多遺留問題得不到解決的癥結所在。村民代表會上,我代表村兩委明確表態:不管涉及到誰,一事同仁。
由于我們工作方法得力,清賬小組工作開展不久,有關人員就主動交回現金8 000多元。隨后,我們糾正了一系列的違規行為。困擾我們村近10年的村級賬目問題終于得到了妥善處理。
為了規范以后的財務管理,我們把每年的3月1日定為財務清查日,以后誰不履行這個制度,有關責任人自動下臺。
多年來,國外松的糾紛是最多的。村里擁有的國外松資源,大多由于權屬不清被農戶占有。村集體以前與農戶之間只有口頭協議,沒有書面東西。隨著原任村干部的退出,其權屬問題越來越難處理。
最大矛盾的解決辦法就是民主。解決矛盾的最好辦法就是群策群力。村民代表會上,大家明確了國外松屬集體所有,農戶只擁有少量的股份。最后,大家表決通過了一個“二、三、四、二五”股份分紅方案,問題迎刃而解。
3大難題的及時解決,樹立了村干部的威信,使村里各項工作穩步推進。
抓住4個重點
農村工作千頭萬緒,該從哪里入手?應該把握哪些重點?這是一個當家人必須理清的思路。根據我們村當時的境況,我主要抓了4個重點:建章立制,骨干調整,社會治安,經濟發展。
我想,在大多數農村都是這樣的定式:村干部選上來不管干沒干事,都是那么多年薪;組長呢,都是平均工資。特別是組長,遇到難事,就不想干了,真正要換掉他,他又不樂意。怎樣約束村組干部不作為?怎樣調動村組干部的積極性?關鍵靠制度。我們先后制定了《村干部工資民主評議制度》、《組長“六個掛鉤”績效工資制度》、《財務管理制度》、《黨員獎懲制度》等,靠制度來約束人,使村里的各項工作走向正規。
我認為,一個村要搞好,必須要有一套務實的班子,一個合理的規劃,一批過硬的骨干。而一套務實的班子尤顯重要!利用換屆選舉的契機,我們用一個月的時間,讓群眾反復醞釀,終于選舉出他們最信任的班子成員。
治窮必先治亂,穩定是發展的前提。從長遠考慮,我們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治安管理方案。責任到組、責任到人。在我們村,鄰里有什么糾紛,先找組長和本組的黨員調處;特殊的難題,由村民調主任出面解決。村干部不再沉陷于無盡的矛盾調處中,而是一心一意謀發展。
上任第一年,我們制定了當年發展規劃和3年工作目標。以前,村兩委懼怕面對各種矛盾,最怕開會,怕大家提意見。而我們的作法是,在年初和年尾召開群眾代表大會,邀請每戶的戶主參加,共商發展大計。我們給自己上了“緊箍咒”,每一年必須做一件讓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誰做不到,誰就主動讓位。盡管后來我到鎮里當了公務員,但這個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短短的幾年時間,村里就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終于甩掉了貧困村的帽子,一躍成為全鄉的紅旗村。村里的3.8千米宅基地主干道全部硬化,安上了路燈。還清了所有的欠債,引進了一些新的項目,發展形勢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