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7年起,江蘇省如皋市面向全國公開招錄了350名大學生村干部,在全省率先實現“大學生村干部村村有”。為全面貫徹落實李源潮同志提出的“推動社會主義事業薪火相傳”的指示精神,如皋采取多種措施,著力打造“大學生村干部村村優”。
因勢利導,擇優選拔
務求大學生村干部源頭優
實現全面小康關鍵在農村;建設新農村關鍵在人才。根據統計,截止2006年底,如皋共有2 049名村干部,平均年齡46.1歲,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的675人,僅占32.9%。現有的村干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引領發展能力不強、破解制約瓶頸辦法不多、團結凝聚群眾成效不佳等問題。為此,2007年6月,如皋市委出臺了《關于做好選拔高校畢業生到村(社區)工作的實施意見》,計劃通過3年的努力,實現“大學生村干部村村有”。一是堅持人才強市理念,提升選拔認識。自選拔之初,如皋就立足于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引導各級黨組織進一步聚賢攬才,靠人才興村,用能人富民,加快推進全面小康建設。2007年首批招錄的126人,充分發揮“鯰魚效應”,促進了村干部素質的整體提升,推動了農村各項工作的開展。實踐證明,選拔大學生村干部到村任職,有利于推進人才富民強村,有利于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有利于鍛造一批黨政后備干部。為此,2008年5月,如皋決定再次招錄220人,提前1年實現“村村有”。二是堅持學用結合思路,明確選拔標準。圍繞因需攬才,如皋提出了“五優先”原則,即所學專業與當地經濟發展聯系緊密的優先、有致富和帶富項目的優先、有農村生活經歷和工作經驗的優先、在大學期間入黨或擔任學生干部的優先,重點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優先。在選拔方式上,改變片面注重理論考試的模式,突出能力素質的綜合考察,強化了1年試用期的實踐考察。三是堅持公開透明原則,嚴格選拔程序。堅持公開、平等、競爭、擇優原則,賽場選“馬”,好中選優。報名多渠道,筆試作門檻,面試比高低,政審再把關。組織鎮黨委分管副書記和組織委員參與面試,邀請上級領導擔任主提問,由紀委全程監督。在選拔的視野上,堅持“優選”與“海選”結合,推行網絡報名,將招聘活動放到人才市場,吸引了眾多省內外優秀學子的眼球,保證了招錄的質量。
因需施教,加強培訓
務求大學生村干部能力優
針對部分大學生村干部專業不對口、農村工作不熟悉的狀況,如皋堅持因需施教、講究實效的原則,努力培育復合型人才,促進他們快速融入新農村建設。一是開展“菜單式”學習教育,增強專業水平。采取分類型辦班、按需求設課的辦法,突出“菜單式”選學的特色,提升培訓的針對性。重點圍繞全面小康建設指標體系、新農村建設十大工程、科學發展觀、農村政策法規、招商引資、全民創業開設專題,采取小班授課、分組研討、現場觀摩、網絡教學等形式,供他們“自主點菜”。二是強化“一線式”實踐鍛煉,提升行政能力。大力推行任職鍛煉、基地鍛煉、上掛鍛煉、輪崗鍛煉、實踐鍛煉,努力在一線鍛煉中提升他們的執行能力、服務能力、協調能力、做群眾工作的能力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到村任職大學生村官,是黨員的任村黨組織副書記,非黨員的擔任村委會主任助理,參與村總體分工,獨立承擔一方面工作,接受鎮黨委、政府的統一考核。通過建立村村招商網、組建大學生村干部招商團、全面推行大學生村干部為農服務卡、列席全市相關大會等形式,引導他們聚焦發展、服務群眾,積極投身建設全面小康的生動實踐。三是開展“師徒式”結對幫帶,培育復合型人才。建立了市委組織部分片聯系、鎮黨委班子成員掛鉤制度,選擇部分退居二線的鄉鎮黨委書記擔任指導員,通過充分發揮其政治優勢、經驗優勢、威望優勢,促進面上工作的整體推進。明確村黨支部書記的第一幫帶責任,實施“師徒式”結對,通過開展工作帶在身邊、重要活動引導參與、安排任務有的放矢,促進他們高效積累,快速成長。
因才適用,人本服務
務求大學生村干部活力優
推進大學生到村任職,不僅要引得進,還要留得住、用得好。如皋始終堅持人本服務,從生活上、政治上、事業上關心、關愛,力求建設一支朝氣蓬勃、富有活力的大學生村干部隊伍。一是生活上關心,增強歸屬感。建立待遇保障機制,工資及社會保險參照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人員標準執行,其他有關獎金、福利由各鎮、開發區根據實際情況確定;食宿原則上安排在所在鎮機關,享受鎮機關干部同等生活待遇。通過定期舉辦聯誼會、重大節日送去組織關懷等措施,使其感受家的溫暖。二是政治上關懷,增強責任感。將其作為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重要來源。事業單位進人,同等條件下優先錄用;工作滿3年,且考核稱職以上的可按事業單位人員身份進行流動。結合各自的性格特征、專業特長、知識結構,因人而異,量才培育,努力打造行政管理型、創業致富型、科技引領型、服務三農型人才。對非黨員大學生村干部確定專人培養,目前,已有38人列入發展對象。對已擔任村黨支部副書記的,壓擔子、給位子,促其快成熟。目前,有3人高票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對志愿從事行政工作的,鼓勵報考公務員,組織集中輔導,提升競爭力。2008年,如皋共有11名大學生村干部被錄用。三是事業上關愛,增強使命感。建立總額5 000萬元的創業基金、500萬元的貼息資金,對有志于創業的,提供10萬~20萬元的創業貸款。目前,已創業的36人中有8人成功申請貸款80萬元。常青鎮海圩村黨總支副書記黃宏佰引導農民發展獺兔養殖,在本村及周邊鎮新增56戶。獲得貸款后,他發起成立了兔業專業合作社,努力讓更多的農民分享規模養殖的成果。
因人定責,規范管理
務求大學生村干部整體優
實踐證明:加強管理、規范運作,是提高大學生村干部工作水平、促進大學生村干部發揮作用的重要保證。為此,如皋及時把工作重點轉移到加強管理上,在服務中加強管理,在管理中發揮作用,使大學生村干部在新農村建設的大舞臺上各顯其能、盡展風采。一是堅持任務“目標化”。建立了“分類管理、勤績聯酬”的目標考核體系和“一月一小結、一季一交流、半年一考核、全年一培訓”的工作制度,明確大學生村干部的主要任務,突出工業富民、農業安民、服務助民等八大重點,引導大學生村干部在新農村建設中當好政策宣傳員、決策參謀員、項目服務員、科技推廣員、村務協管員、遠(程)教(育)輔導員、信息采集員、創業促進員。圍繞市鎮兩級階段性工作重點,明確任務,明確責任,明確時間,進一步強化了他們的大局意識、目標意識、效率意識。江安、雪岸等鎮的大學生村干部緊扣階段性工作重點,發揮自身特長,通過制作視頻紀錄短片、撰寫典型事跡材料,進一步推動了本鎮環境建設和全面創業的升溫。二是堅持管理“立體化”。市有關部門成立了大學生村干部管理辦公室,統籌協調、宏觀指導、跟蹤管理,各鎮黨委領導各村負責日常管理;充分利用電視臺、電臺、工作簡報等輿論工具和手段,經常性、廣角度、多層次地反映他們的工作動態、推進情況,展示精神風貌,激發工作熱情;每片明確1名組長,利用如皋黨建網、如皋動態等媒體,建立交流園地,引導他們創建QQ群、網上博客,搭建自我管理平臺,不斷完善管理體系。三是堅持制度“長效化”。加強動態考核,建立競爭淘汰工作機制,定期開展群眾評議和組織考核工作,及時掌握工作動態。年終對考核等次定為“優秀”的,市級層面增發獎金 1 000元;連續2年年終考核為“優秀”等次的,根據班子建設的需要,適時重用或納入后備干部庫;每年開展一次“優秀大學生村干部”評選活動,對表現優秀、成績突出的進行表彰獎勵,并作為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據;列出不稱職的8種類型,對不安心或不適合農村工作的,及時予以解聘。
“大學生村干部村村優”工程開展以來,得到了上級部門的肯定、媒體的關注和群眾的認可,成效初顯。共有36名大學生村官成功創業、7人領辦企業,助推109個村實現小康,協助3 264戶農戶脫貧致富,為3萬多人次的農村黨員干部提供了實用技術培訓;村官黃宏佰帶頭并帶動群眾致富的事跡被中組部列為全國典型;如皋市大學生村干部工作的作法和成效被《黨建研究》、《中國人事報》、《光明日報》、《新華日報》、《黨的生活》、“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人民網”等媒體推介;反映大學生村干部思想、工作、生活情況的日記選編和電視片《寸草春暉》即將由中組部黨建讀物出版社面向全國公開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