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江蘇省沛縣農民探索出“村統建統調,戶分包”的土地流轉辦法。它充分發揮村兩委的作用,統一建設農業基礎設施,統一調節農戶間的土地利益關系(農戶或互相調換土地,或以租金形式對土地量化折價,統一多退少補)。這一辦法大大提高了農民收入和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從真正意義上實現了村集體對土地經營“統”的功能,是對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的進一步完善。這種辦法在實踐中被沛縣農民逐漸認同,并被普遍采用。
背景與現狀
近年來,沛縣許多農民搭建大棚養殖肉鴨、栽培食用菌和種植反季節蔬菜,以增加收益。但由于農戶承包土地的零散性,導致同一田塊上地少的農戶建不了大棚,而地多的農戶建一個大棚有余、建兩個寬度不足。因此,怎樣高效利用土地來建大棚成為村干部和農戶關心的問題,“村統建統調,戶分包”的辦法就在沛縣應運而生并推廣開來。
“村統建統調,戶分包”首先在沛縣河口鎮張李莊村發起,其具體措施是:
規劃先行。同一地塊上規劃出溝、渠、路、井、橋、涵、閘,這些公用基礎設施占用的面積按分地人口從各戶土地中扣除后,再規劃大棚的數量。
統一規整土地,統一搭建標準大棚。通過國家實施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和土地整理項目,對土地平整,建設溝、渠、路、井、橋、涵、閘,使田成方、路成網、溝相通、渠相連、排灌通暢。由村兩委組織勞動力,按標準長寬(棚外寬7.5米,長71米,折合0.8畝)建棚。
定出地價。按照糧食作物種植兩季賺一季為參照,結合物價因素折算出底價,并約定根據過去3年小麥的平均價格,每隔3年經村民代表大會討論后對地價作一次調整。
統一分棚。統一按原承包地順序分包大棚。因勞動力少、外出務工或其他原因而不愿種大棚的農戶,可以把土地出租給別人種植。
統一調節農戶間的土地利益關系:統一補差,量化折價。農戶可互相換地,或以租金的形式租用土地。租地時,按照每年600元/畝的租金對土地折價,多退少補。例如,同一地塊上,農戶張三原有土地2畝,若包3個大棚需占地2.4畝,就要占別人0.4畝。解決的辦法是,或從自己另外地塊中劃出0.4畝地給別人,或租賃別人的0.4畝,年租金240元,由雙方商定;李四原有土地1畝,分包1個大棚占地0.8畝,多余0.2畝,若將多余土地給別人使用,可從另外地塊中得到0.2畝地補償,或得到年租金120元;王五因外出務工,將大棚占地出租,可得到相應租金。
“村統建統調,戶分包”的推行,產生了較好的效果。
大幅度提高了農戶的收益。通過建造標準化的設施大棚,有利于專業化、標準化生產和適度規模經營。在張李莊,由村支部領頭創辦蔬菜專業合作社,實行統一購種苗、統一施有機肥、統一技術管理、統一銷售。種植的有機蔬菜,供應到國內各大超市甚至遠銷國外,大大提高了農民的收益。如農戶張輝分包3個大棚,2007年種植了“架梅——油菜——西蘭花——菠菜”4茬,收入近3萬元,每棚年均純收入8 000元以上。同時,有能力的農戶經營大棚,勞動力較少或外出打工的農戶得到土地租金,既充分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又使土地資源得到高效配置。
公平合理,讓農戶心服口服。因為這一辦法的巧妙之處在于按原承包地順序分包大棚,而且包棚后各戶的大棚位置基本還在原承包地左右,這樣也可以避免因各家土地肥瘠不同而帶來的矛盾。
農民吃了一顆“定心丸”。農戶之間依法、自愿、有償流轉土地,是在穩定承包制的基礎上進行的,想種地的農民仍然在經營土地,而不必擔心會失去土地。
農民組織化程度大大提高。大棚建好后,組建了蔬菜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是農民自己的組織,對于種什么品種、怎么種植、怎么銷售等問題,由合作社根據市場情況討論決定,使農戶抱成一團,市場競爭力和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大大增強,農戶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
“村統建統調,戶分包”在張李莊村的成功作法被迅速推廣開來。目前,沛縣已流轉的25萬畝土地中,有56%的土地就是用這種辦法流轉的。因為它符合沛縣大多數地方發展設施農業的實際,能大大促進農村生產力的發展,所以,“村統建統調,戶分包”等形式,從真正意義上實現了村集體對土地經營“統”的功能,是對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的進一步完善,是實現農業規模化、設施化、高效化進而向農業現代化邁進的有效途徑。
筆者認為,對“村統建統調,戶分包”的作法,可以有廣義的理解?!按濉?,即村集體,應理解為服務、協調型的組織,可以是村兩委班子,也可以是協會或合作社等農民集體組織,而且村不分大小,行政村、自然村都可?!敖y”,是農戶自愿要求村集體進行一致行動,重在強化村集體服務于農戶經營活動的功能;不是村集體“要我統”,而是農民“我要統”?!敖ā?,不應理解為建的是大棚,應理解為是農業基礎設施的大建設,包括溝、渠、路、井、電、橋、涵、閘、大棚等,大棚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罢{”,是在村兩委統一組織下,農戶之間出于自愿而進行的利益調節?!皯簟?,可理解為愿意進行土地流轉并且有土地經營能力的較大戶,甚至大戶;另外,一些勞動力少或外出務工經商戶,雖不種地但可從土地中獲益,各得其所。
問題與建議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既要保證每人每戶都能分到同等數量、肥力的土地,又要滿足一家一戶對地塊遠近、水利條件等諸多因素的平等要求,以避免土地級差造成的不平等。由于人多地少,分地又都是好壞、遠近搭配,結果只能是零散分割、插花種植。據調查,沛縣戶均耕地4.9畝,平均分為7.5塊,每塊平均0.653畝。這種均分制使土地資源,尤其是耕地資源分散化。
其實不僅在沛縣,全國的農戶幾乎都存在著每一戶有好幾塊零散土地的現象。沛縣標準化建設“三棚”,也大多是在同一村的土地條件大致相同的同一塊地上進行的。那么,將來標準化建棚面積再擴大時,勢必造成一戶周轉于好幾塊土地管理大棚的現象。
以先行者張李莊村為例,現階段大棚主要建在村北的同一大塊土地上,至于村南的其他地塊,所建大棚較少,村里也沒統一建設。如果下一步村南及村西的其他5塊土地也實行統建統調,勢必造成愿意經營大棚的任何一家農戶都有6個以上數量的大棚,且分散在6個地方,給管理帶來極大不便。
筆者建議,經村民代表討論、村民大會通過后,對每一地塊進行土地整理,溝、渠、路、井、電、橋、涵、閘全部配套,結合肥瘠程度,劃分出兩類土地——好地和差地,或劃分出三類土地——上等地、中等地、下等地。這樣,每一戶都得到好地和差地,或都得到上等地、中等地、下等地,使得每一戶的土地由原來的七八塊集中為兩三塊。
這種辦法必須以土地整理或農業綜合開發為基礎,國家需投入大量資金。因此,建議有關部門對于設施農業發展較好的村莊,給予農業綜合開發和土地整理、復墾、開發等項目上的立項、資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