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需要堅持從實際出發,發揮自身優勢,創新發展思路,找準發展路徑,突出發展特色。夏縣地處中條山麓,面積1 352.6平方千米,其中山區半山區面積占到70%以上。全縣36萬人,其中農村人口32萬,占全縣總人口的91%。既是一個傳統的農業縣,又是全省的扶貧重點縣,但同時還是全國綠化模范縣。近年來,夏縣經濟社會發展迅速,但也存在著經濟運行質量較差、農業產業化程度較低、發展環境急需進一步改善等問題。在新的發展階段,夏縣要加快發展,必須立足自身實際,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走以大開放促進大發展之路。
繼續解放思想。擴大對外開放,加快發展步伐,首先需要解放思想。一是增強開放意識。以更加開放的眼界和胸懷,把夏縣的發展置于全國和世界大局中來謀劃,積極參與國內和國際產業分工。二是增強機遇意識。當前,世界范圍的產業轉移加快,國際經濟技術合作深入發展,為夏縣擴大對外開放、加快產業升級提供了難得機遇;夏縣被確定為山西省“兩區”開發重點縣,為夏縣提供了歷史性機遇,必須牢牢把握。三是增強競爭意識。始終保持昂揚向上、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實現由單純的“開放——引進”向“開放——競爭”轉變,在全球產業分工框架內擴大開放、推進開發、實現發展。四是增強共贏意識。強化互利共贏、開放合作的觀念,把引進來與走出去、引進資金與引進技術結合起來,使更多域外資本、品牌、技術和人才為我所用。
突出區域特色。夏縣應充分打好生態牌、資源牌,吸引戰略投資,做強特色產業,使區域特色成為夏縣對外開放的重要優勢。一是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夏縣是一個傳統農業縣,無礦產資源。要加快夏縣發展,就必須堅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加快農村市場和農業服務體系建設,著力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要按照“生產規模化、產品標準化、經營企業化、效益最大化”的原則,全力實施“一鄉一品、一村一業”戰略,加快建設無公害蔬菜、特色水果、中藥材、優質烤煙4大優勢農產品基地,并按照“公司加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發展模式,著力扶持駿達木業、中森木業、藍海蔬菜、田源果汁等8大農副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促進工業增效、農民增收,加快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步伐。二是扎實推進生態林業建設。作為經濟發展相對滯后,但生態環境較好的縣份,建設生態文明是夏縣實現經濟社會歷史性跨越的根本途徑。要充分發揮夏縣造林綠化的傳統優勢,圍繞建設“綠色夏縣”的目標,堅持把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作為切入點,積極探索,創新實踐,點面結合,整體推進,切實走出一條依托生態文明、推進社會和諧的新路子,以良好的生態環境,促進擴大開放,提升發展競爭力。既要圍繞“身邊增綠”和“山上治本”,加大生態林業建設和管護,又要大力發展經濟林和用材林,做強做大林產品加工企業,加快推進林業產業化和縣域經濟發展。同時,要抓緊實施被列為全省應急水源工程的溫峪引水工程,有效解決嚴重缺水的矛盾,真正把夏縣建成生態良好、山青水秀、適宜人居和創業的最佳寶地。三是積極發展旅游業。要依托夏縣深厚的人文資源、獨特的生態資源,突出“生態文化、旅游文化和文化產業”三大重點,全力打造“人文夏縣、綠色夏縣、古都夏縣”旅游品牌。堅持有效整合司馬溫公祠、禹王城遺址、堆云洞等人文資源和泗交生態資源,并深度開發,挖掘內涵,打造精品。同時,抓緊籌拍《司馬光》電視劇,使夏縣的旅游發展融入運城市和全省的大旅游圈。堅持以山西宇達集團為龍頭,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繼續按照“做強做大傳統文化產業、培育發展新型文化產業”的思路,強力推進文化產業快速發展。
加強招商選資。樹立招商選資理念,提高招商準入門檻,使夏縣特色資源在與國內外優質資本、頂尖技術和知名品牌的對接中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鼓勵和引導國內外大企業參與夏縣特色資源的開發利用,推進資源深度開發,拉長產業鏈條,實現集群化發展,培育一批特色主導產業,最大限度地使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充分發揮水頭工業開發區的集聚和先導作用,推動項目入園、產業進區。
優化發展環境。全力打造公開透明的政策環境、優質高效的服務環境、誠實守信的社會環境、公正有序的法治環境,進一步加強和完善突發事件應急機制、信訪制度,繼續抓好安全檢查和日常監管工作,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建立安全生產長效機制,為擴大對外開放、加快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加強服務型政府建設,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全面推行陽光政務。加強政府、社會、公眾的信用建設,建立舉報、投訴受理、督辦、反饋工作機制,有效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