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們平遙縣西源祠村把發展村級中介組織作為推進農業產業化和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環節來抓,村組聯動,上下溝通,采取措施,鼓勵村組干部支持和幫助有一技之長的農民、涉農企業人員發揮自身優勢,創辦為農服務組織。目前,全村共有各類中介組織20多個,服務范圍遍及全村生產各個領域,包括小企業、小攤點、小作坊,其中以流通組織居多。目前,我村的中介組織主要有3種類型。
一、個體型中介組織由某方面具有一定專長、掌握較多生產供求信息、商業頭腦較為靈活的農民興辦的中介服務組織,如第7村民小組武衛國等創辦的農業信息服務組織、常住茶坊院的王維剛、崔照英等創辦的農副產品流通服務組織,都形成了自己的銷售網絡。每年一到優質夏土豆上市和特產長山藥上市時,鄰近各村的經銷大戶都不約而同地涌進我村,田地里、道路兩旁擠滿了收購的人群和車輛。
二、合作型中介組織我村是聞名三晉的蔬菜生產大村,夏土豆、長山藥已經成為山西的兩大特產,產品銷往長城內外、大江南北,長山藥還遠銷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地。為使產品不積壓,村集體鋪路、村干部帶頭、吸收農戶入股參加創辦合作型中介組織。村兩委大力支持村民組建長山藥協會、夏土豆協會,不斷引進新的生產技術,從而保證了蔬菜生產的快速發展,農民收入逐年穩增,群眾生活明顯改善。
三、涉農站所轉體型中介組織近年來,縣鄉涉農站所為轉變政府職能,服務不斷向農村延伸。我們抓住這一機遇,主動和他們“聯姻”,在人員、場地、設備等方面提供方便,支持他們為我村農民的產前、產中、產后搞好全程服務。
通過實踐,我對發展村級中介組織有了新的認識。第一,新型合作中介組織區別于舊中國鄉村建設學派所倡導的農村合作社。它不是針對舊中國鄉村社會“愚”、“弱”、“貧”、“私”的改良運動,而是在向全面小康社會邁進過程中對農村基層組織制度的創新;它不是傳統耕作制度下為克服個體實力不足而產生的低層次聯合,而是在商品農業發展和農產品貿易國際化背景下,為克服家庭分散經營弊端應運而生的現代企業化的組織形式。
第二,新型合作中介組織區別于1950年初的“農業合作化運動”。它是建立在家庭經營基礎上、承認和保障農戶財產權的合作經營組織,以“民辦、民營、民享”為基本原則,承認和保障農民的民主權利,具有農民自愿加入、多元化參與、政府引導、以人為本、城市反哺、協調推進等鮮明的時代特征,而不是經濟上剝奪、政治上控制農民的工具。
第三,新型合作中介組織區別于“鄉政村治”格局政企不分的村經濟聯合社。它突破了原村集體邊界,可以實行跨村域聯合,一開始就與村黨支部、村委會等組織理順了關系,形成新的產權和治理結構;新型合作中介組織與鄉鎮政府之間沒有行政隸屬關系,真正突破了“鄉政村治”格局的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