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不少村干部利用手中權力,非法轉讓、倒賣土地使用權,牟取暴利。僅2008年,樂清市檢察院受理移送起訴的村官非法轉讓和倒賣土地使用權案件就達6件17人。”浙江省樂清市人民檢察院有關人士透露。
據了解,樂清市地處浙南沿海,“六山兩水兩分田”,土地資源極其珍貴,但土地被非法倒賣現象卻很突出。
村官非法轉讓和倒賣農村集體土地為什么屢屢得手?遏制村官犯罪有什么好的辦法?記者進行了深入調查。
村官屢因“土地”案件被判刑
近日,樂清市人民法院判決了一起非法轉讓土地使用權案件。法院以非法轉讓土地使用權罪判處黃華鎮滬嶼后村村民委員會罰金30 000元,沒收非法所得27.5萬元;分別判處該村村委會主任張良巧、村支書吳碎華有期徒刑2年緩刑3年,并分別判處15 000元罰金。
2001年11月2日,滬嶼后村村委會未經國家土地部門批準,擅自將該村集體土地13.75畝以每畝2萬元的價格,非法轉讓給樂清市申通電器廠,得贓款27.5萬元。
被非法轉讓的土地經樂清市國土資源局認定為基本農田。案發后,張良巧、吳碎華投案自首。
在法庭上,張良巧、吳碎華這樣為自己的犯罪行為辯解:“賣地的錢我們全都用于村集體公益事業上,村里修路、蓋廁所、農村電子表網改造,用的都是賣地的錢。我們是看到滬嶼前村賣土地,才跟著賣的,怎么就違法犯罪了?”
記者了解到,滬嶼前村賣地要比滬嶼后村瘋狂得多:在前后4年的時間里賣了7次;不管是單位還是個人,給錢就賣。案發后,滬嶼前村村委會主任和村支書的解釋也是“為村里發展做好事”。
而在樂清市,類似的賣地行為還不只這一兩例。
在樂清市柳市鎮薛宅村非法轉讓土地使用權案中,薛宅村村民委員會未經土地主管部門批準,將村土地37.94畝(其中基本農田為34.06畝)分別轉讓給個人和部分企業。3年時間,賣地17起,收取轉讓費287萬余元。
富村賣,窮村也賣。龍澤村毗鄰104國道,村莊人口多,經濟來源單一,在樂清屬于比較落后的地方。龍澤村村兩委利用村莊位于交通主干道兩邊,地理位置優越的條件,打起了土地的主意。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在未經有關部門批準的情況下,龍澤村先后與14家企業簽訂協議,非法出讓了244畝村集體土地。有關部門對龍澤村的收支情況進行審計后發現,買賣土地得到的1 300萬元,除了用于修建村里道路以及照明建設外,已經全部被村民平分。盡管至案發時,龍澤村被賣土地還保持著耕地的樣子,沒有被破壞,但樂清市檢察院認為,龍澤村的做法已經觸犯刑法,以涉嫌非法轉讓、倒賣土地使用權罪,向法院提起公訴。
四大原因“絆倒”眾多村官
樂清市國土資源局監察大隊負責人說,按照我國法律規定,土地流轉有著非常嚴格的程序:如果企業因建設需要在村里征地,需與村里簽訂用地意向書,報政府規劃部門后,向土地管理部門申請建設用地,由土地管理部門的征地事務所到當地村委會商議,簽訂征地協議和征地補償標準。土地部門審批預征后,再安排給企業。
然而在樂清市的一些地方,一些村干部根本無視這些規定,想賣就賣。那么,這些村官為什么敢于非法賣地呢?樂清市檢察院負責人給出了四條原因。
1. 村干部素質不高、法制觀念淡薄是樂清市非法倒賣土地使用權案件頻頻發生的重要原因在2008年樂清市檢察院查獲的一起非法轉讓、倒賣土地使用權案中,被檢察機關移送起訴的17人中,6人小學文化,9人初中文化,2人高中文化。而另一起被起訴案件的8名被告人中,5人小學文化,3人初中文化。
還有些人挖空心思、使盡手段當村干部,其目的就是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利用職權為自己及支持者謀利益、撈好處,將村集體財產視為自家財產,想賣就賣。
象陽鎮有個村,村支書在任二十多年,村務從來沒公開過,村里的事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后來,漏洞太大了,群眾急了,舉報了。檢察院一查,收入不入賬、重復報賬、虛報開支、截流私分的事多了。
2. 村務不公開,干部權力過大,是村干部倒賣土地屢屢得手的又一個原因按照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規定,村委會應當實行村務公開,財務收支情況、宅基地審批這類村務都應當公開,接受村民的監督。但實際上,有的村干部為謀取私利方便,不讓老百姓了解村里的政務和財務。
在樂清市,不少村賣地,就是村干部和用地單位兩下一合計,錢到了村里的賬上,村里就會把公章交給用地單位,讓他們自己去辦手續。2003年,有個村的村干部與用地單位談妥出賣村里的7畝土地,每畝38萬元,而回到村里卻騙村民說,每畝只賣了33萬元。結果多下來的35萬元,被幾個村干部私分了。
3. 干部素質不高,村民的法律意識也不強在一些村民看來,買賣土地是發展村集體經濟的捷徑。在龍澤村,一位村干部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畝地如果單種糧食,一年只有一百多元的收益;如果賣給企業,除了可以一次性獲得巨額出讓金外,每年每畝地還能得到500元的“貼農金”。龍澤村有這種賣地發財想法的,遠不止村干部一人。由于每家每戶都分到了賣地的錢,幾乎沒有人反對買賣集體土地,村里的群眾幾乎都希望賣地生財,價格賣得越高越好,絲毫沒有意識到這樣做屬于違法犯罪。
4.對非法轉讓和倒賣土地使用權行為的懲罰不夠嚴厲,犯罪成本過低,也是村官屢屢非法賣地的一大原因目前,樂清市對賣地村官的制裁基本上是判以非監禁刑,村干部沒有失去自由,感受不到牢獄之苦。這樣的判決,根本不能對村官們形成震懾,反而會給其他村干部以“賣土地坐不了牢”的錯覺,起不到警示作用。
在這樣的懲罰面前,一些被判緩刑的村干部內心深處,不認為賣地是違法犯罪行為,甚至還有人以為,為村里的利益辦實事被判刑是一件光榮的事情。在龍澤村,由于買賣土地得到的資金在分配中比較公平,村黨支部書記與村委會主任在村里成了好干部,不少村民甚至周邊村的村干部都為他們叫冤。一位姓許的村黨支部書記對記者說:“他們這樣做是為了發展集體經濟,他們沒有貪污受賄,土地也沒有被破壞。政府為這事處理他們,我們想不通。”
預防村官犯罪應從制度著手
“村級民主建設是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基石。為有效預防非法轉讓和倒賣土地行為,必須從源頭抓起。”樂清市檢察院黨組成員錢立波認為,應該認真組織好農村的民主選舉,發動廣大人民群眾依法行使民主政治權利,把一批政治素質好、法律意識強的人選上來擔任村干部,當好家、把好關。
樂清市檢察院職務犯罪預防科科長張培獻認為,從預防犯罪的角度,檢察機關和鄉鎮政府對農村基層干部的監督有待增強。
從檢察機關的角度,職務犯罪預防教育還沒有從鄉鎮深入到村組。今后要通過典型的村官賣地犯罪案例和村干部廉政的典型,從正反兩個方面對村干部進行警示教育。
從鄉鎮政府的角度,要從制度上預防村干部犯罪,完善重大決策事項村民代表大會審議制度,建立鄉鎮黨委、政府對村委會的監督機制,鄉鎮主要領導要包村、包片,定期監督檢查村干部的廉潔自律情況,發現問題,必須依法及時處理。同時要與群眾的監督結合起來,建立村干部定期向村民述職制度,接受村民監督,強化村務公開。在財務方面,切實把村賬鄉鎮代理落到實處,從制度上制約村官在財務收支方面的隨意性。
“在預防的同時,還須加大對非法轉讓、倒賣土地行為的打擊力度。”錢立波說,我國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三條明確規定,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沒收違法所得……按照法律規定,土地部門與黨委、政府要切實負起責任,嚴格執法。土地違法行為一經查處,該給黨紀政紀處分的,要給予黨紀政紀處分,該沒收違法所得的,要沒收違法所得。
錢立波說,打擊非法轉讓、倒賣土地行為,司法應該發揮重要作用。今后,對土地犯罪行為,不能只判緩刑了事。根據法律規定,對一些嚴重犯罪分子,該判實刑的要判實刑,該監禁的堅決監禁。惟有如此,才能遏制住非法轉讓、倒賣土地違法犯罪行為的高發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