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冬天,我在四川忠縣(今屬重慶市)石子鄉稅務組工作。12月下旬的一天下午,鄉衛生院的譚院長來稅務組,叫我晚飯后到衛生院幫他給一個病人“破肚子”(做手術的意思)。我吃驚地問:“外科手術?我怎么奈得何?”他說:“莫怕,我喊啷個做你就啷個做。”我有點不相信,一個鄉衛生院掐手摸脈的“中醫先生”能夠“開膛破肚”?
石子鄉在方斗山腳的一個壩子上,海拔1600多米,一年到頭地里只出包谷、洋芋,是全縣最邊遠最貧窮的鄉。場上居民也就20多戶人家,跟現在有些農村的大院子差不多。
場邊有戶黃姓人家的娃兒大約十六七歲,肚子痛得很惱火。由于家里實在太窮,一直沒敢去醫院治,長期在家里自己扯草草藥吃。可能是延誤了病情,這幾天痛得在地上打滾。實在遭不住了,人也餓得只剩下皮包骨,顯然已經不行了。他母親把他背到衛生院請譚院長“弄點藥”。譚院長仔細給娃兒做了檢查,肯定地認為是“腸梗阻”(后來證明確實如此。在不借助任何儀器的情況下能夠確診病癥,比現在許多大醫院的醫生醫術都高一籌),并開好轉院證明,要他們趕緊送縣醫院動手術,不然會有生命危險。當時這種手術在縣醫院最多也不過幾百元。然而,對石子鄉的人來說,卻是一筆不小的數字。
聽說要轉縣醫院,兩母子“咚”的一聲跪在衛生院滿是積雪的壩子里,哭喊著“譚院長救命”。無論譚院長夫婦怎么勸慰,他倆死活不起來,反正不去縣醫院。娃兒的母親口口聲聲要譚院長把娃兒“死馬當做活馬醫,醫死了也不怪譚院長”。那天正逢趕場,來衛生院看病買藥的幾個農民一見這場合,也圍著勸譚院長“可憐一下他兩娘母,做個好事嘛”。譚院長硬是把腦殼搖得直響,他心里明白,這個衛生院的條件實在太差:說起是個醫院,其實就兩三個人。自己雖是院長,但從事的是中醫。家屬只能打針發藥,連護士都還算不上;另一個年輕人則是剛從萬縣(今重慶萬州區)衛校畢業分來的中醫。自己上半年雖然被衛生局派去縣醫院進修了兩個月的外科,但在手術臺上也只是看得多,做得少,真正主刀也就只做過幾回割闌尾手術。關鍵是衛生院還缺很多器械,根本不能進行腹部手術。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硬件軟件都不具備“開膛破肚”的條件,哪個敢拿人命開玩笑?
在勸慰和哭聲中,不知是哪個跑到鄉政府請來了黃書記。黃書記問了情況以后,慎重地對譚院長說:“譚院長,這娃兒看樣子再拖就完了。反正你才去縣醫院學過開刀,死馬當做活馬醫嘛。干脆就這樣,我代表鄉黨委、政府當眾向你表個態:你莫怕,大起膽子弄,醫死了不要你負任何責任!”黃書記一錘定音!
晚上9點多鐘,迎著刺骨的寒風,踏著厚厚的積雪,我平生第一次作為“外科醫生”的助手,忐忑不安地走進手術室。手術室四周生有(木岡)炭火盆,弄得很暖和,地面是三合土,用白紙糊了墻壁,屋中間豎拼兩張寫字桌,放上棉被,鋪上白床單算是手術臺,頭上那只200瓦的燈泡把整個手術室照得通亮。
病人在其母親的攙扶下佝僂著被扶上手術臺。備皮(清除擬行手術區域的體毛)后,譚院長坐到病人背后認真數好脊骨,緩緩推入麻藥。我們在病人枕頭下橫起綁根扁擔,再用布帶捆好病人的手腳,使其呈大字形。按譚院長的吩咐,我和其他兩人(譚院長的家屬負責輸液,年輕中醫負責麻醉,我負責遞器械、打雜)認真地做術前準備:修剪洗刷指甲、浸泡雙手消毒、戴上膠皮手套,靜靜地站到手術臺前,清點棉紗和幾件為數不多的器械,系好白圍腰,戴上白口罩。大約過了10多分鐘,譚院長用針試探病人腹部擬切刀口部位及腳板心,確診麻藥生效后,手術開始。
手術室靜得出奇,真是掉顆針在地上都能聽見。燈泡下,譚院長那把戰抖的手術刀緩緩地在病人腹部劃開一條約20厘米的口子,由淺及深,殷殷鮮血緩緩流出。我屏住呼吸,盡可能地聽清譚院長的指令,不停地遞上棉紗、止血鉗、剪刀等。譚院長的家屬不停地為他擦拭額頭上的汗珠。突然,只見譚院長的手一抖,一股鮮血“倏”地沖上天花板。他輕聲急叫:“糟了!快點,快點,止血鉗!”我手忙腳亂地遞上好幾把止血鉗,才把血止住。抬頭仰望,天花板已是“血花滿天”。
不知是麻醉技術不過關還是失血過多,手術臺上病人的喉嚨不斷發生“嗯嗯”的聲音,身子開始痛苦地扭動起來,一只手眼看就要掙脫出來,我眼疾手快一把死死按住!一看不好,譚院長喊聲“全麻”,中醫小伙飛快地將一塊棉紗按在病人的鼻孔上,并不停地噴上麻藥,病人才重新安靜下來。待我將其捆綁固定好后,手術又重新開始。
譚院長從病人肚子切口處慢慢理出一大堆腸子,粗細跟羊腸差不多,紅白相間。我生平第一次看見人的內臟,心里一緊,胃里頓時翻江倒海,差點兒吐出來!譚院長在腸堆中輕輕翻找、細細查看。一節長約10厘米,比正常腸子凸出許多并呈綠色的部位引起了他的注意。經過仔細比對、檢查,確認這就是病灶后,他操起手術刀,戰戰抖抖地切斷兩頭(事后劃開病灶腸察看,里面已全部化膿),然后找到血管,由里到外對接縫好,再小心翼翼將一大堆腸子慢慢放回腹腔內。清點完器械、棉紗,確認無誤后,再由里到外縫好肚皮。可能是技術太差,肚皮縫合因針腳不均,看起有些怪眉怪眼的,就跟縫的麻布口袋差不多。大家七手八腳把病人抬進病房,掛上鹽水。第二天早上,病人就醒過來了,到底還是農村的娃兒生命力強!
病人出院的那天,黃家父母、親戚趁趕場天敲鑼打鼓給譚院長送來一面“神醫華佗”的錦旗,那娃兒跪在地上給譚院長磕了3個響頭。譚院長的醫術一時名傳方斗山麓,鄰近石柱縣、豐都縣農村的一些病人也慕名到石子鄉衛生院求醫。一時間,石子鄉衛生院人氣大旺,經濟效益上升,衛生院很快起死回生,譚院長本人也多次被評為縣、區先進工作者。那次做手術的事跡,居然救活了一個鄉衛生院,這是譚院長也未曾意料到的。
(壓題圖:《白描山水》,毛斌智繪)
(責編 何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