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成都市慈惠堂街10號有一個小公館,名曰“諧廬”,公館主人是老成都市民非常熟悉的幽默大師劉師亮先生。本街因有慈惠堂,光緒年間即以此為街名,一直沿用至今。慈惠堂本是官辦的慈善機關,內設孤兒院、養(yǎng)老院、女嬰教養(yǎng)所等。這條街上另一個有名的地方就是“諧廬”了。
劉師亮(1876-1939),原名芹豐,后改師亮,字云川,四川內江椑木鎮(zhèn)人,做過塾師。20世紀20年代在成都創(chuàng)辦《師亮隨刊》,以詩作、戲劇、對聯等文藝形式,于嬉笑怒罵之中,抨擊四川軍閥及其黑暗統(tǒng)治。文章短小精悍,意味雋永。后人輯其著述為《師亮全集》。
劉師亮自幼聰慧,12歲時在鎮(zhèn)上劉家祠堂僅僅讀了4年書,因貧輟學,此后全靠自學。1901年經同鄉(xiāng)推薦至自貢市一鹽商處記賬。1912年經眾鹽商推舉,作為請愿代表到成都向當局要求減輕鹽稅。不久,便攜家遷居成都內姜街,由當時四川商會總會長樊孔周先生資助,在昌福館街開設“雙龍池”浴室,維持生計。1924年,軍閥楊森下令將成都澡堂的木盆改為西式瓷盆和大池。劉因資金短少無力照辦,被迫將浴室改建為“宜園”茶鋪。
當時四川軍閥橫行,川局混亂,戰(zhàn)事不斷。劉看在眼里,怒在心頭,寫了不少諷聯,替老百姓出氣。在此期間,劉結識了一大批名人,包括當時住在成都的前清狀元、知府、御史及各類學者、詞章專家、詩人畫師等。在朋友們的幫助下,劉師亮創(chuàng)辦了刊物《師亮隨刊》。所謂隨刊,即不定期之意。1929年出版第一期,發(fā)行兩萬多份,以后大約每隔10天左右出一期,暢銷成都市和鄰近各縣,深受市民歡迎。
隨刊上的文章大都雅俗共賞,滑稽幽默,市井婦孺皆能背誦,且常令人忍俊不禁、捧腹大笑。《師亮隨刊》成為成都人茶余酒后最熱門的“龍門陣”資料。《師亮隨刊》編輯部最初設在內姜街劉師亮家中,后遷至昌福館宜園茶鋪內。劉師亮自稱“諧廬主人”。他發(fā)表的《時諺聲律啟蒙》,用四川土語寫成,妙趣橫生,無情地揭露和撻伐社會丑惡現象,道出了人們想說卻不敢說的話。
劉師亮的作品有許多是抨擊時政,諷刺軍閥們的。1924年軍閥楊森在成都大規(guī)模強拆民房修建馬路,商家和老百姓請求社會賢達“五老七賢”到將軍衙門督理公署,代百姓請命要求緩建。楊森態(tài)度傲慢,斷然拒絕請求,還放出話說:“五老七賢的腦殼是銅打鐵鑄的嗎?我才不信砍不落!”在馬路接近完工時,劉師亮寫了一副膾炙人口的對聯:“馬路已垂成,問督理何時才‘滾’?民房將拆盡,愿將軍早日開‘車’!”(四川方言中“車”也指轉身離開)表面上是問馬路即將完工,楊督軍什么時候開車“滾”過,實際是諷刺楊森,希望他快滾蛋。楊森在成都,借口講衛(wèi)生,規(guī)定凡進城挑糞的農民,進出城門要繳衛(wèi)生費。不久,市民們便流傳開劉師亮的對聯:“自古未聞糞有稅;而今只有屁無捐!”橫額是:“民國萬歲(稅)。”
劉師亮的對聯對當時四川混亂的政局也作了猛烈批評,如“偉人打仗爭南北;棒客下鄉(xiāng)搶東西”。1928年的“雙十節(jié)”,劉師亮在自己的館門外貼了一副對聯:“普天同慶,慶得自然。慶慶慶,當慶慶,當慶當慶當當慶;舉國若狂,狂到極點。狂狂狂,懂狂狂,懂狂懂狂懂懂狂。”“當慶”和“懂狂”除了字面義外,也是四川方言中的擬聲詞,前者擬民間辦喪事時敲擊的器樂聲,后者擬民間戲耍或巫師送葬敲響的鑼鼓聲,劉師亮借此巧妙地詛咒國民黨政權。《師亮隨刊》的讀者,每得一些好句,便四處傳揚,影響很大,當局因此對劉痛恨入骨。
劉師亮詩文中還有許多是為百姓申冤、訴苦、吶喊、控訴舊社會黑暗統(tǒng)治的。如:“民國萬稅(歲),天下太貧(平)。”“雙十節(jié)又來,奈財盡民窮,想熱鬧不敢熱鬧;二五稅加重,供南征北戰(zhàn),望太平何時太平。”“冷淡商場,可憐幾日不開張,為此猿猴空跳舞;凄涼國事,只為頻年都打仗,攪得雞犬不安寧。”
劉師亮聯語中還有專門譏諷國民黨法院的——“有條有理;無法無天。”諷刺慈禧、光緒的挽聯——“灑幾滴普通淚;死兩個特別人。”因為此聯他被當局罰5元,于是又題一門聯:“拗幾個酸字眼;罰五塊大洋銀。”聞四川商會會長樊孔周被四川督軍、大軍閥劉存厚所殺,劉師亮立即作一挽聯:“樊孔周周身是孔,劉存厚厚臉猶存。”
1931年9月18日,日本軍隊大舉向駐守沈陽的中國軍隊發(fā)動進攻,進而占領了中國的東三省。“九一八”事變發(fā)生后,劉師亮立即在《師亮隨刊》中編了三期《反日特刊》,免費發(fā)給讀者,宣傳抗日。他義憤填膺,寫下了許多名聯:“多難興邦,唯有民生難解決;同仇抗日,縱亡種族莫投降。”“枕戈待旦誅強日,投筆從戎概世風。”
他還用一則生動的對聯,表明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如我不卑不亢,不忮不求,不煩惱不憂愁,說什么身外浮云,眼前幻景;絲竹翎毛供其娛樂,笑他為帝為王,為卿為相,為總統(tǒng)為元首,還不是衣冠殉世,粉墨登場。”
劉師亮這些針砭時弊的諧聯詩文,都能發(fā)聾振瞆,令人蕩氣回腸,同時對仗工穩(wěn),用語生動,讓人拍案叫絕。
劉師亮的對聯揭露黑暗,痛斥時弊,刺痛了軍閥。1934年3月,劉湘的軍師“神軍”軍長劉從云派人搗毀了宜園茶鋪和《師亮隨刊》編輯部,并羅列劉師亮許多罪狀,下令逮捕之后立即殺掉。劉師亮在劉豫波、徐子休和其他摯友的幫助下,改換軍裝,用28軍軍需官黃某的假名,化裝脫險,取道重慶轉赴上海。在復旦大學教授黃某及上海《新聞報》編輯嚴作虹先生的資助下,又在上海創(chuàng)辦幽默詼諧的《笑》刊,也因尖銳諷刺時弊,觸犯了國民黨的禁忌,遭到查封。不久,劉從云因進攻紅軍失敗,被蔣介石下令撤職查辦。1935年9月,劉師亮回到成都,次年《師亮隨刊》復刊,不久因無經濟來源,虧損過重而停刊。這時的劉師亮已經是疾病纏身,于1939年春因病去世,終年63歲。
劉師亮在生活上從來不貪圖享受,慈惠堂的公館,也是很普通的住宅。他結交的人有兩類,一是普通百姓,這是他靈感的源泉;另一類是風雅名士。他同這些人志同道合,經常詩酒聚會,這些人都親切地稱他“劉聾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由于慈惠堂的劉公館是名士們時常往來的宅院,遂成了杯中酒不空的大雅之堂。
諧廬的菜品特點以清雅見長,家常味居多,并無豪奢的山珍海味,卻具有豐儉結合,四時變換,自然和美的文化品位,并帶有明顯的川南資(中)內(江)地區(qū)的風味特色。如家宴席上的醬爆雞丁、大蒜鰱魚、家常海參、雞皮慈筍、冬瓜盅、團魚燉雞、銀耳鴿蛋等,均出自劉公館人之手,成了劉氏公館菜。
時人只知劉師亮是怪杰、文學圣手,而鮮有人知劉師亮也是一個美食大家。劉師亮自幼喪父,早在少年時期,他便依靠母親與二哥在本地經營過內江小吃黃糕(內江人叫泡粑)鋪子維持生計,從小就培養(yǎng)了他對餐飲的興趣。
來到成都后,劉師亮仍與餐飲有緣。民初川菜大師李九如創(chuàng)辦聚豐園,川菜、西點無所不包。劉師亮寫了一首竹枝詞送他:“聚豐園館設中西,布置精良食品齊。偷向玻璃窗內望,何人依桌醉如泥。”從一個吃不起聚豐園的平民的角度,寫出了自己的觀感和當時大飯店與善通人的距離,生動有趣。黃敬臨在青羊宮馬長卿花園所辦“姑姑筵”內堂題詞曰:“嘆老夫無命作官,才租這大花園承包酒席;替買主下廚弄菜,好像是巧媳婦侍奉公婆。”劉師亮觀此聯,一口氣寫了12首竹枝詞送給黃,其中一首是:“看會欣逢二月天,姑姑筵外貼雙聯;君休誤認姑姑美,名借姑姑好賣錢。”詼諧略帶辛辣,點明黃老板自我揶揄無不可,但錢還是要照賺不誤的。這些故事都說明劉師亮對成都餐飲了如指掌,否則寫不出這些幽默的竹枝詞了。
成都人只要一提到劉師亮,便會背誦幾句他的大作,把他比做歷史上的東方朔、淳于髡、徐文長、李調元,成都人還送了他一頂“幽默大師”的桂冠,而諧廬的公館美食也隨劉師亮的大名而留傳至今。
(責編 何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