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到廈門觀光的多數游客,對于鄭成功、陳嘉庚等名人是耳熟能詳。但你也許不知道,在廈門同安,還曾經出過一位集政治家、外交家、天文學家、藥物學家、文學家、歷史學者等身份于一身的杰出歷史人物,他就是北宋時期的蘇頌。
五朝重臣
蘇頌的故居坐落在福建廈門同安西北隅的葫蘆山下。葫蘆山因屋后有大小三座小山相連,形似葫蘆,故稱葫蘆山。蘇頌的祖先是五代時期擔任漳州刺史的蘇光誨。晉開運元年(公元944年),蘇光誨在葫蘆山下擇地建起了這座稱為“蘆山堂”的豪華家宅。
現存的“蘆山堂”是1912年重建的,屋頂五彩繽紛的剪黏裝飾和屋架琳瑯滿目的木雕彩繪,保持了清代閩南的古建筑特色。堂檐上懸掛著全國政協原副主席、著名數學家蘇步青教授書題的“蘇氏大宗”和“蘆山堂”匾額。
在“蘆山堂”前,有一塊寫著洗墨池的石碑。傳說,蘇頌的高祖蘇光晦出任漳州刺史時,這里曾經是一個廣場,作為練兵場。在場南挖有一池,池中有七口井,取名為“七星池”。當時作為洗馬之用,又名“洗馬池”。據說,蘇頌童年讀書時常在這口七星池洗筆墨,到蘇頌官至宰相時,家族的人就將“洗馬池”改名為“洗墨池”了。
史料記載:“蘇頌(1020-1101),字子容,泉州南安葫蘆山(今屬廈門同安)人,慶歷二年(1042年)進士”。蘇頌出身于書香世家,祖父、父親都是進士。蘇頌從小隨父親在任上讀書,自小聰明伶俐,5歲就能背誦經書和詩文。
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蘇頌與著名改革家王安石同登進士及第后,從地方官到中央官吏,為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重臣,73歲榮膺宰相,是一位慎重穩健、舉賢任能的賢臣良相。蘇頌為官清廉,愛民如子。他當時曾被派任江寧知縣,因當地在經歷五代十國戰亂后,戶籍本散失無存,賦稅征收全憑官吏隨意規定,危害很大。蘇頌到任后,認真調查,重訂了戶籍、地冊,定出合理的賦稅額數,清查富戶田漏稅情形,核實丁產,編成戶籍,按冊課稅,既增加了國庫收入,又減輕了窮人的負擔,各縣紛起仿效,深為上級贊賞。在南京當留守時,深得長官歐陽修的器重,贊許他“處事精密”。任穎州知州時,當時朝廷為宋仁宗修筑皇陵,許多州縣官趁機加捐派款,中飽私囊,蘇頌卻堅持從國庫中撥款,置辦朝廷攤派物資,而不愿侵擾當地百姓,此舉獲得了當地百姓的交口稱贊。歐陽修稱蘇頌是:“才可適時,識能遠慮,圭璋粹美。為異邦之珍;文學純深。當為朝廷之用”。南宋大理學家朱熹則稱他:“趙郡蘇公,道德博聞,號稱賢相,立朝第一,始終不虧”。
蘇頌當官近60載,頗有建樹。他集政治、外交、文學、藥物、博學等六家于一體,素有“雜家”之稱。然而,在當時風云變幻的政治舞臺上,蘇頌卻無法有什么大作為。不過他在科學技術上的成績。卻遠遠勝過了他的政績。他一生的科技成就全部匯集在位于其祖地的“蘇頌科技館”中。在館內,陳列著蘇頌首創的一項世界重大發明——“水運儀象臺”。
熙寧二年(1069年),神宗起用王安石為相。推行新法。韓琦、富弼、歐陽修、司馬光等極力反對。蘇頌沒有堅決反對,只對實施《青苗法》提出意見。元豐八年(1085年),神宗駕崩,哲宗即位,蘇頌升為刑部尚書,后改吏部尚書兼侍讀學士。他在檢驗太史局的天文儀器時。發現多數已年久失修不能使用,就上奏朝廷重新制作天文儀器。在得到批準后,蘇頌推薦通曉算學的吏部令史韓公廉,委以重任,讓他起草制造水運儀象臺的方案。在蘇頌審定上報該方案后,宋元裿二年(1807年),開始設局研制。
飽學多才
公元1094年,蘇頌與韓公廉經過6年的潛心研究,終于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天文鐘。這座稱為“水運儀象臺”的設備高約12米,寬7米,重20多噸,具有觀測天體運行、演示天象變化的功能,并能準確計時。“水運儀象臺”分三層:上層是“渾天儀”,中層是“渾象儀”,下層是自動報時器。它以水力轉動,有節奏地按時轉動,把報時、觀象、測天三種功能同時表達出來。這個龐然大物,十分精細。可以按時、刻、辰、更,自動打鼓、搖鈴、擊鐘、鳴鑼,并且舉木牌報時。這座天文鐘出現在1l世紀末的開封,是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鐘表杰作:一天24小時的誤差小于100秒。
水運儀象臺是世界上第一個裝置擒縱原理結構的鐘表。蘇頌的這個發明創造比歐洲的羅伯特·胡克早了大約600年。此外。宋紹圣二年至四年(1094—1097年),蘇頌還寫了3卷《新儀象臺法要》,詳細介紹水運儀象臺的設計及使用方法。并繪制了我國現存最早、最完備的機械設計圖。共附星圖63種,記錄恒星1434顆,比300年后西歐星圖紀錄的星數還多442顆。
水運儀象臺反映了中國古代先民在靜力學、動力學、光學、數學和機械制造等諸多領域的輝煌成就,卻因朝代的變革而失傳。近600年后,當傳教士利瑪竇把西洋的自鳴鐘獻給明朝的萬歷皇帝時,被中國人看作是稀奇發明。殊不知我們的祖先早已發明了比它復雜得多、精美得多的天文鐘。
博學多才的蘇頌還是著名的藥物學家。公元1061年。蘇頌校定了《神農本草》《靈樞》《太索》《針灸甲乙經》《素問》《廣濟》《備急千金方》《外臺秘要》等8部醫書,編撰了《外臺秘草》和《本草圖經》各20卷。前者收藥物1062種,后者參考歷代《本草》,與當時各州縣繪制送上的藥物圖相對照,考訂翔實,圖文并茂,為明代李時珍編著《本草綱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引用《本草圖經》的內容多達74處。此外,蘇頌與林億等人編輯補注了多部醫藥書籍。蘇頌生前一共寫了587首詩,其中20多首被后人稱為“科學詩”,是我國最早寫科學詩的詩人。
蘇頌還是杰出的外交家和史學家,曾任過史官,為仁宗、英宗兩用正史。他有著豐富的外交經驗,曾兩度出使遼朝。編寫外交史料《華戎魯衛信錄》229卷,書目5卷共200冊,記錄了出使遼多年的外交秘史,給后人留下了豐富寶貴的資料。
蘇頌是文獻學、詩歌、散文、史學等領域的行家里手。他雖然博學多才,但仍勤學不已。在擔任集賢院校理時,大量閱覽有關天文、歷算、音樂、醫學、典章制度等相關書籍,對朝廷收藏的典籍認真進行校勘整理。期間,還每天記誦2000言,回家便筆錄保存,九年如一日,不曾中斷。
元祐七年(1092年)六月,蘇頌被任命為右仆射中書門下侍郎,登上宰相之位。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五月,蘇頌病逝于潤州(即現今的浙江丹陽一帶)。時年81歲。朝廷贈他為“司空魏國公”。追謚“正簡”,所以,在歷代志書上,蘇頌又被稱為“蘇魏國”。
四姓連宗
廈門同安的蘇姓家族歷代顯赫,可是到了元代,其家族卻因“糧禍”遭遇了一場災難。
當中發生過“蘇許連周”四姓連宗的無奈往事。從此,“蘆山堂”的蘇姓家族流傳有“一夜分九州,化姓許連周”的說法。
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廈門同安的蘇姓家族里的蘇唐官、蘇唐螢、蘇唐郁三人,帶領30名家丁,領解泉州府所轄三縣的“丁糧”五千多兩白銀準備上繳國庫。當他們一行來到長江時,不幸遇上了江洋大盜。糧銀被劫,33人全部遇難。
這時,蘇家連忙向朝廷上奏本。陳述事件發生的經過。此案拖了8年,朝廷才派邱宗魯、曹日修為欽差大臣,會同縣尉黃童辦理這個案件。蘇家得到消息,馬上備辦香案接旨,盛情款待欽差大人。誰知邱、曹二人是惡差,不僅不秉公辦案,還乘機敲詐勒索。蘇頌的九世孫蘇唐蚧和蘇唐英二人,平時性格剛強,又略帶幾分酒意,一時性起,當場將二位欽差踢死。這下可惹了彌天大禍。蘇唐玢和蘇唐英二人及其眷屬當場被捕查抄,“蘆山堂”被放火燒毀。“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同安一帶的所有蘇姓人家同時受到株連。
相傳當時官兵到處追捕蘇姓族人,逢“蘇”便殺。元兵的殺戮,激起同安蘇姓族人的抗元斗爭,但因勢單力薄,許多蘇姓人家紛紛出逃。據說當時有戶蘇姓人家,逃到一座山前。后面追兵趕來,真是“進無步,退無路”。元兵趕來喝道:“你們是何姓人家?”這些蘇姓族人,料定此番必死無疑,齊聲喊到:“苦哇!”。閩南話“苦”與“許”同音,官兵以為他們姓“許”,因而放他們一條生路。這戶蘇姓人家避入深山,以后改姓許,而且把“許”字多寫了一點加在午字右下,表示落難掉淚的意思。
另有一隊官兵,追捕一群蘇姓人家。面對后面緊追不舍的官兵,這些人沿著漳泉驛道,沒命地往漳州方向逃跑。當他們跑到江東橋時。個個累得氣喘吁吁,便橫七豎八地躺在橋上休息。這時,江面上忽然躍出一條大鰱魚,鰱魚在橋上蹦跳。恰好追兵趕到。這些蘇姓族人知道官兵肯定要盤問他們的姓,于是他們佯裝看魚,異口同聲地喊道:“鰱、鰱、鰱……”追兵以為他們姓“連”,便從他們面前走過。這些蘇姓人家因“鰱”獲救,也就改姓為“連”了。
還有另外一支蘇姓人家,為了逃避官兵追剿,頂著酷暑烈日,跑到一個西瓜園。他們又饑又渴,幾位年輕人跳進西瓜地,摘了幾顆大西瓜,切成一瓣一瓣,正準備充饑解渴。忽然追兵趕到,劈頭就查問他們的姓。這時當然誰也不敢說出個“蘇”字。一位蘇姓的長者,看到一瓣一瓣切好的西瓜,這“一瓣”閩南話就叫“一周”,蘇姓長者急中生智,就對官兵說:“我們都姓周!”眾人齊聲附和,官兵以為對方不是姓蘇的人,于是也放走了他們……
傳說歸傳說,這“四姓連宗”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不是這樣,還有待后人繼續查考。但現在,無論是祖國大陸。還是臺灣的高雄、嘉義、臺南、新竹,以及緬甸、越南、馬來西亞等地,都設有“蘇許連周”宗親會組織。2004年,當時的臺灣“全省蘇周連宗親聯誼會”名譽主任連戰還給同安“蘆山堂”贈送寫著“發揚蘇頌世界第一精神”的會旗。
據“蘆山堂”管理人員介紹,現如今,來此觀光的游人并不多。做為廈門的一位杰出歷史人物,蘇頌這個名字已經很少為人所知。但在長春、杭州等國內城市,甚至俄羅斯、日本、英國卻有蘇頌學術研究機構。英國劍橋大學著名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博士贊揚說:“蘇頌是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他是一位突出的重視科學規律的學者。”中國科學院原院長盧嘉錫則稱蘇頌是“探根源、究終制,治學求實求精;編本草、合象儀,公誠首創;遠權寵、薦賢能,從政持卓持穩;集人才,講科技。功頌千秋。”有識人士認為,應該采取措施,將蘇頌的事跡精神發揚光大。使其成為對外交流的又一張響亮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