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張恨水出生在安徽潛山芩頭鎮的一個名門望族的書香之家。張恨水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最走紅的作家之一,以《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緣》等小說風靡全國,惹瘋逗癡了天下無數男女。據說,魯迅的母親就是張恨水的“小說迷”。每逢有張恨水的新書出版,魯迅一定要買回來給母親看。張恨水一生創作了120多部小說和大量的散文、詩詞、游記,共近3000萬字,有“中國大仲馬”、“民國第一寫手”之稱。
歷史上,張學良將軍曾兩次邀請張恨水。1928年的一天。張恨水正在北京未英胡同的家中寫作,忽然有一軍官求見,軍官拿出一個裹著錦緞的玻璃盒。“奉少帥之命,特來拜見張先生”,軍官邊說邊把禮物遞給張恨水。張恨水打開錦盒,里面是一支人參和一個精制的銀盾。帖上稱:“聘請張恨水先生任司令部秘書。張學良。”張恨水看罷。小聲囑咐妻子取來40元銀洋當做軍官的辛苦費,同時自己提筆寫了一封回信,一并交與軍官說:“謝謝少帥美意,恨水一介書生,對軍事一竅不通,實難負重任。加之文債太多,不能失信于友。請轉告少帥海涵。”張學良接到信后,知道張恨水無意于宦海,不再強求。
1930年3月,張恨水的著作《啼笑因緣》開始在上海《新聞報》連載,引起轟動。由于故事揭露社會黑暗,抨擊軍閥暴行,一些人議論紛紛,說故事影射的是奉系軍閥。1931年初的一天,張恨水的家中又來了兩位軍人,軍人拿著請帖說:“少帥邀請張先生到奉天(沈陽)一敘。”張家頓時混亂起來。“躲是躲不了的,不應邀更是得罪不起,只有先去,見機行事吧!”張恨水說罷走上前,向家人交待了后事。以防自己遭遇不測。
張恨水到達奉天后,張學良為張恨水接風洗塵,席間果然談及《啼笑因緣》的創作動機。張恨水解釋。小說原型取材于北平一位姓田的旅長搶占大鼓名角高翠蘭之事,其他人物皆為虛構。張學良聽后一笑了之。此后幾天,張學良又提及聘請之事。張恨水仍然堅持原來的立場,張學良不再多語。臨別前,張學良授予張恨水“東北邊防司令顧問”、“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參軍”兩個虛差。沒想到,張學良將軍對掛名的差事很認真,竟按月給張恨水一百元大洋的薪水。這筆錢,張恨水都讓妻子按月存起來。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時,張恨水的長篇小說《太平花》正在上海《新聞報》上連載。面對國難,張恨水筆鋒一轉。在小說中加入抗戰內容。隨后。又有描寫常德會戰的《虎賁萬歲》等多部小說面世。南京大屠殺后,張恨水呈文政府,請求自費上山打游擊。隨后,請纓未果的他滿懷悲憤西上重慶,并被聘為《新民報》主筆,兼副刊主編。
1945年秋,毛澤東來重慶談判,專門抽空邀見張恨水,兩人一氣談了兩個多小時。張恨水的女兒張正曾昕大姐張明明說起這次談話的內容。“父親和主席談的是如何寫愛情的問題。但具體細節,沒有多講。”那次見面,毛澤東和張恨水談得很盡興。張恨水告辭時。毛澤東特地將一塊延安生產的粗花呢子衣料,還有一袋小米、一包紅棗送給張恨水。張恨水后來把那塊呢子衣料做成了一套中山裝。每逢參加重要活動。他總要穿上它。時間長了。衣料褪了色,張恨水就把它染成藏青色的。
新中國成立后,張恨水擔任政協委員和中央文史館館員,曾多次見到毛澤東。有一次,毛澤東問他:“為什么不見你的新作?”張恨水說:“一來生病多年,二來對工農兵生活不熟悉,要寫他們恐怕難以勝任。”毛澤東說:“老作家還是要寫自己熟悉的題材。”1958年1月,張恨水出席全國政協二屆二次全會,有了與毛澤東見面的機會。茅盾向毛澤東介紹:“這是張恨水。”主席連連說:“還記得。還記得。”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一直被奉為“圣人”、“素王”:倍受推崇,這些地球人都知道。然而,古往今來,在每次“尊孔”或“批孔”運動中,孔子要么被神化、要么就被妖化。總讓人看不到一位真實的孔子。
隨著孔子思想、孔子學校、孔子電影等熱潮的興起,孔子又一次從普通人變成“圣人”,他所有的觀點似乎也一夜間變成經過2000多年歷史實踐檢驗的真理。他本人似乎又成了與一切負面無緣的“教主”。這些是長眠地下的孔子怎么也沒想到的,也與他本人意愿背道而馳。孔子的“若圣與仁。則吾豈敢”就說明他否認自己是圣人的。這些似乎更能說,中國乃是一個喜歡制造神魅光環的國度。說一個人好。就“一俊遮百丑”,全是高風亮節;說一個不好,又大肆曝光其陰暗面、隱私、臭事,使其失去任何人信賴和敬仰。對于這種現象,魯迅先生看得最深刻,孟子稱孔子為“圣之時者也”,魯迅便接過話茬說:“倘若翻成現代語,除了‘摩登圣人’實在也投別的法”(《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真是點中了時下“孔子熱”現象最要害的穴位。
其實,孔子有許多觀點一直是受爭議甚至批判的。比如天下的婦女對孔子“惟女人與小人難養也”一說都有成見,一位極力倡導“仁、義、禮、智、信”的圣人怎樣如此污辱“母親”人格。還有孔子的“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學而優則仕”等觀點的群眾基礎也不太牢固。孔子一生主要從事私人講學、普及知識,對此古往今來都備受稱道。古語云:“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大概就是對他推廣普及教育的評價。但緊跟著孔子來了個“學而優則仕”。又把肯學習、不想當官或沒有條件當官的人弄糊涂了。
更有意思的是,從孔子許多學說中都能看到,他時常做夢,夢見周公。這自然就是孔子做官情結的流露和宣泄,也與“學而優則仕”觀點吻合。周公是周文王的兒子、武王弟弟,魯國第一代君主。而孔子所處的春秋時期,正是札崩樂壞、社會變革。舊秩序正加速瓦解的時期,他渴望的是一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會,于是總希望有一個可供施展復禮的政治平臺,像周公那樣“登泰山而小天下”。可是造化弄人,孔子除了在魯國短暫任職外,周游列國想謀求施展政治才華的愿望都一一落空了。于是,我瞎猜,孔子便鼓勵他的弟子以及徒子徒孫們發奮學習,實現他未盡心愿:奔向仕途。
今天看來,作為歷史人物,孔子的貢獻和影響遠遠大于周公。但很多人并沒有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用辯證的觀點看待他與周公,而且在“學而優則仕”的激勵下,極盡全力投奔官場想做“周公”,沒有條件的創造條件甚至采取卑劣手段謀官、升官……
我也是孔子的“粉絲”,提此觀點并非是要跟誰過不去,只是覺得在新一輪“孔子熱”中應該記住:人比概念更重要。弘揚孔子、不必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