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張恨水出生在安徽潛山芩頭鎮的一個名門望族的書香之家。張恨水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最走紅的作家之一,以《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緣》等小說風靡全國,惹瘋逗癡了天下無數男女。據說,魯迅的母親就是張恨水的“小說迷”。每逢有張恨水的新書出版,魯迅一定要買回來給母親看。張恨水一生創作了120多部小說和大量的散文、詩詞、游記,共近3000萬字,有“中國大仲馬”、“民國第一寫手”之稱。
歷史上,張學良將軍曾兩次邀請張恨水。1928年的一天。張恨水正在北京未英胡同的家中寫作,忽然有一軍官求見,軍官拿出一個裹著錦緞的玻璃盒。“奉少帥之命,特來拜見張先生”,軍官邊說邊把禮物遞給張恨水。張恨水打開錦盒,里面是一支人參和一個精制的銀盾。帖上稱:“聘請張恨水先生任司令部秘書。張學良。”張恨水看罷。小聲囑咐妻子取來40元銀洋當做軍官的辛苦費,同時自己提筆寫了一封回信,一并交與軍官說:“謝謝少帥美意,恨水一介書生,對軍事一竅不通,實難負重任。加之文債太多,不能失信于友。請轉告少帥海涵。”張學良接到信后,知道張恨水無意于宦海,不再強求。
1930年3月,張恨水的著作《啼笑因緣》開始在上海《新聞報》連載,引起轟動。由于故事揭露社會黑暗,抨擊軍閥暴行,一些人議論紛紛,說故事影射的是奉系軍閥。1931年初的一天,張恨水的家中又來了兩位軍人,軍人拿著請帖說:“少帥邀請張先生到奉天(沈陽)一敘。”張家頓時混亂起來。“躲是躲不了的,不應邀更是得罪不起,只有先去,見機行事吧!”張恨水說罷走上前,向家人交待了后事。以防自己遭遇不測。
張恨水到達奉天后,張學良為張恨水接風洗塵,席間果然談及《啼笑因緣》的創作動機。張恨水解釋。小說原型取材于北平一位姓田的旅長搶占大鼓名角高翠蘭之事,其他人物皆為虛構。張學良聽后一笑了之。此后幾天,張學良又提及聘請之事。張恨水仍然堅持原來的立場,張學良不再多語。臨別前,張學良授予張恨水“東北邊防司令顧問”、“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參軍”兩個虛差。沒想到,張學良將軍對掛名的差事很認真,竟按月給張恨水一百元大洋的薪水。這筆錢,張恨水都讓妻子按月存起來。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時,張恨水的長篇小說《太平花》正在上海《新聞報》上連載。面對國難,張恨水筆鋒一轉。在小說中加入抗戰內容。隨后。又有描寫常德會戰的《虎賁萬歲》等多部小說面世。南京大屠殺后,張恨水呈文政府,請求自費上山打游擊。隨后,請纓未果的他滿懷悲憤西上重慶,并被聘為《新民報》主筆,兼副刊主編。
1945年秋,毛澤東來重慶談判,專門抽空邀見張恨水,兩人一氣談了兩個多小時。張恨水的女兒張正曾昕大姐張明明說起這次談話的內容。“父親和主席談的是如何寫愛情的問題。但具體細節,沒有多講。”那次見面,毛澤東和張恨水談得很盡興。張恨水告辭時。毛澤東特地將一塊延安生產的粗花呢子衣料,還有一袋小米、一包紅棗送給張恨水。張恨水后來把那塊呢子衣料做成了一套中山裝。每逢參加重要活動。他總要穿上它。時間長了。衣料褪了色,張恨水就把它染成藏青色的。
新中國成立后,張恨水擔任政協委員和中央文史館館員,曾多次見到毛澤東。有一次,毛澤東問他:“為什么不見你的新作?”張恨水說:“一來生病多年,二來對工農兵生活不熟悉,要寫他們恐怕難以勝任。”毛澤東說:“老作家還是要寫自己熟悉的題材。”1958年1月,張恨水出席全國政協二屆二次全會,有了與毛澤東見面的機會。茅盾向毛澤東介紹:“這是張恨水。”主席連連說:“還記得。還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