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冉明,1930年12月出生,山東濟南人。1948年參加中原野戰軍,淮海戰役后調任二野三兵團某軍政治部攝影干事,后調至海軍北海艦隊政治部任攝影干事、攝影組長、師職創作員。他曾榮立特等功1次,榮獲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頒發的軍事攝影獎章和榮譽證書,簡歷被收入《中國攝影家大辭典》、《中國攝影家全集》、《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
調入海軍后,王冉明拍攝的黨和國家領導人視察海軍及部分作品多次入選全國影展、全軍影展、全省影展并獲獎。現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新聞攝影協會會員,山東省攝影協會會員,山東省老攝影家協會會員、常務理事、顧問,青島市老年攝影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
從戰地采訪開始的攝影生涯
淮海戰役時,王冉明是中原野戰軍三縱隊的一名戰士,參加過雙堆集的包圍戰和對黃維的看管。65天的戰斗結束后,他被調到第二野戰軍十一軍政治部宣傳部任見習攝影干事,王冉明60年的攝影生涯從此開始。
當時,王冉明是高中文化,過去雖見過照相機,但從來沒摸過。他在延安來的攝影老師幫助和指導下,初步掌握了使用照相機的方法和采訪知識,就這樣帶著一架德制蔡司折合式鏡箱踏上了戰場。
個漆黑的夜晚,上級命令王冉明趕到91團采訪。那是渡江戰役的前夕,我方炮彈正向南岸敵軍發起攻擊,炮聲隆隆,火光沖天。王冉明一個人在田埂小路上整整走了一夜,天明才走進團部。此時,全團的渡江動員大會正在一個老祠堂里召開,屋里和院內擠滿了戰士和船工,團長和政委站在桌子上高亢激昂地做動員講話,戰士們“突破長江天險,為31師爭光”,“爭當渡江第一船”的口號聲在祠堂內外回蕩,讓人熱血沸騰,王冉明當即拍下了這個動人的畫面。

這是王冉明第一次采訪拍攝,德制蔡司折臺式鏡箱,F3.5諾波鏡頭,光圈,速度,距離全憑自己估計,什么附件也沒有。由于祠堂內光線太暗,事后看照片,曝光有些不足,但王冉明還是很自豪。畢竟他拍下了“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這個歷史畫卷中的一個瞬間。
此后,王冉明跟隨部隊登上小木船,渡過了長江。渡江時拍的《渡江進軍號響了》這張照片,發表在西南軍區編印的《西南畫報》,這也是王冉明第一次發表作品。
在戰火中顯影的軍人本色
王冉明不能忘記在進軍西南途中的一段經歷。他隨尖刀連走在大部隊的最前面,輕裝前進,猛插敵后,四天就比大部隊趕前了60里路。在重慶外圍,尖刀連追上了敵人。不料,敵眾我寡,尖刀連雖然占據了山頭,但山上沒有房子也沒有樹木,只有一些亂石雜草,無法隱蔽。天慢慢黑了,敵人越聚越多,對尖刀連形成了包圍。連長不斷派出小分隊出擊,以爭取時間,拖住敵人。敵斗進行的異常慘烈,經過幾次沖鋒,我方犧牲了很多戰士。戰斗之初,王冉明艱難地拍了幾張照片,但當他看到連長帶著戰士往山下沖的時候,他也跟了下去。一排機槍子彈打來,連長受了傷。王冉明急忙爬了過去,背上連長就往山頭爬。連長吃力地沖王冉明喊:“別管我,誰叫你出來的?你要是出了問題怎么辦?”王冉明一聲不吭,背著渾身血跡的連長爬回了山頭。放下連長,他帶著一個班就沖了下去,隨后,指導員和一個排長也沖到了山下。戰友們前仆后繼,一直堅持到下半夜,教導員終于帶著部隊回來了。
這次戰斗尖刀連消滅了敵人兩個團和一個師部,贏得了最后的勝利。戰后,王冉明被評為特等功。他說,唯一的遺憾就是沒有拍攝出自己滿意的照片記錄當時的戰斗情況。
將攝影融入生命
在艱苦的戰爭年代,部隊行軍,駐扎的地方都是農村,條件非常艱苦。沖膠卷就靠一個盆子兩個碗,一個顯影,一個定影。嘴里一支煙,照片的影調就憑著微弱的煙火來鑒別。但是,每次深淺都差不多。定影后,還要去井里打水,膠卷一提一放,一遍一遍,直到漂凈。配藥時,衛生隊的人幫忙給一些紗布,把水過濾一下就很不錯了。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王冉明練就出了一套屬于自己的攝影本領。
1950年,王冉明調到北海艦隊,配上了萊卡和超伊康泰相機。度過戰爭歲月,《大眾攝影》成了他的老師,王冉明的攝影技術進一步提高。攝影環境一再改變,攝影器材一再改變,但是王冉明的攝影情懷一如當初。
王冉明從陸軍轉到海軍,從陸地轉到海上,從木船轉到軍艦。每當他佇立在海邊,凝視著翻滾的浪花,聆聽著拍岸的濤聲時,仿佛藍天和大海都裝入了他的胸間。回顧六十年的軍事攝影生涯,攝影已經成為王冉明生命的一部分。盡管現在他已經離休,但是王冉明說,生活中需要去記錄的事情太多了。他仍然渴望拍攝出更多的好照片,記錄下和平年代的美好生活圖景……
編輯/劉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