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云南省政府主辦。省農業廳、省商務廳、省政府新聞辦、省貿促會等10多家單位聯合承辦的第四屆中國云南普洱茶國際博覽交易會,日前在昆明國際會展中心開幕,本屆茶博會以“健康云茶、世界共享”為主題,成為云南省展示茶葉的品牌窗口。
自2006年起,云南茶博會已經連續舉辦了四屆,2007年底以來,云南的主要茶種普洱茶遭遇市場低迷,并一直延續至今,此時舉辦的第四屆茶博會似乎被推到了風口浪尖,成為茶界的風向標。但與普洱茶巔峰時期相比,今年茶博會的現場還是冷清了一些。在普洱茶價格大跌和近期的金融危機雙重影響下。很多茶企對茶業市場的認識更加理性,都專注于產品開發、品牌和渠道建設。
亮點一:快消成趨勢
展會現場記者發現,包括龍潤、龍生、滇紅、七彩云南、臨滄千年古茶等品牌茶企都把新開發的袋泡茶、方便茶飲品、小沱茶、茶粉、速溶茶等作為主打產品放在了醒目的位置,而上萬元的傳統普洱茶則不見蹤跡。許多茶企的負責人表示。茶葉畢竟是快消品,因此做大眾喜歡喝、喝得起的產品,才是云茶今后的發展趨勢。
亮點二:東莞市場為云茶鋪渠道
“你知道整個珠三角地區有多少茶莊嗎?兩萬多家!如果我們能把云南普洱茶生產企業與這兩萬家茶莊直接建立起聯系,其銷售將有望井噴。”東莞華南茶葉交易中心總經理陸曉如是說。盡管受金融危機影響,國內茶葉市場都比較低迷,但以普洱茶為代表的云茶產業只要有效拓寬銷售渠道,仍可能率先走出低谷。
廣東市場是國內最大的普洱茶銷售與消費市場,而云南普洱茶要重新振興,首先需要解決銷售不暢的問題。不少云南普洱茶仍然依賴傳統茶葉批發市場進行流通與集散,真正具有現代市場營銷意識并付諸實施的企業不多,導致省外消費者對云南普洱茶品牌的認知度至今不高;另外,普洱茶批發企業基本采用坐店經銷方式,缺乏主動營銷意識,也導致產品推廣能力不強。為此,廣東企業愿意與云南普洱茶企業合作,延續其以往成功的藥品銷售模式,通過電子營銷、手機信息發布、業務員上門拜訪等方式,并運用現代物流手段銷售普洱茶。
亮點三:“云茶”產業發展成就展
為迎接新中國成立60周年,組委會以云南省茶產業60年發展成就和歷程為宣傳重點,專門設立了720平方米的“云南茶產業發展綜合成就展”。從中可以看出,經過多年的努力,特別是近20多年來。云南茶葉產業獲得了長足發展。在云南129個縣(市、區)中有100多個縣(市、區)種茶。涉茶人口達1100多萬。其中農業人口達600多萬。2007年茶葉產業發展達到最高峰,茶葉綜合產僮達201億元。
2008年,全省無性系良種茶園面積達159.90萬畝,比上年增21.60%;有機茶園15.88萬畝,增117.53%;852家茶葉企業通過了QS標準認證。目前。“云茶”國內銷售區域比2005年擴大近1倍。國內大中城市基本設立了銷售點,消費群體較2005年增加了3成多;在普洱茶傳統銷區,熟茶銷售比2007年增長了30%左右,東北、西北、華中等新興市場銷售額迅速增長。
亮點四:2009中國紅茶經濟發展論壇名家會聚
4月13日,在昆明國際會展中心舉辦“2009中國紅茶經濟發展論壇”,邀請國內大專院校、科研、茶葉協會等單位以及印度、斯里蘭卡、俄羅斯、波蘭、英國、法國等國家和地區的60多位茶葉專家學者參與,真正體現了紅茶的國際性。包括中華工商時報副總編輯水皮、中國頂級品牌專家翁向東、歐盟茶葉社團負責人芭芭拉女士(法國)、華南農業大學丁俊之教授、清華大學魏杰教授在內的12位專家學者作了發言,從紅茶發展戰略、生產加工技術、企業經營管理、品質形成機理及功效、質量安全、如何應對當前金融危機、法國和歐洲的紅茶市場、滇紅前景探索等多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討。
學者們的交流透露出。紅茶今后的發展路線要避免普洱茶出現的急功近利的炒作方式,而必須建立在產業基礎上!相對普洱茶而言,滇紅是一個比較成熟的市場,是有產業基礎的,關鍵看現在怎么運用市場營銷的手法,把滇紅的市場繼續擴大發展,最終提升其品位。普洱茶的過往談不上失敗。但和地方政府、茶商、茶農的后知后覺分不開,容易被過去自己建造出來的幻象所迷惑,以為真的是有這么大的市場需求,導致盲目擴張。而在當前經濟狀況下,紅茶受到的影響不會太大,因為它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只要有意識、有概念,紅茶品位提升的空間會很大。關鍵是怎么利用好現有的資源和基礎。
反思和啟示:
但值得一提的是,本屆茶博會展廳由去年的4個減少到2個,主展廳展出企業也只有8家,展位和以往相比明顯減少,看得出來在普洱茶產業低谷期,各企業參展積極性不高。同時普洱茶的價格都比較低廉。全場10多元、20元的普洱茶比比皆是。
云南茶葉協會秘書長方可表示,云南的普洱茶企業大多很弱小。企業布局分散,經營規模小,生產成本高,且以原料初級加工為主,多數靠生產、銷售普通毛茶維持經營。導致小規模生產與大市場、大流通的矛盾突出,形成了我省茶葉大量被外省收購進行精制茶加工的不合理狀況。大型茶葉企業普遍管理體制陳舊,經營機制不活,企業債務沉重,融資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弱,企業大而不強,形不成明顯的規模競爭優勢。難以發揮龍頭帶動作用。
也有業內人士表示,參展商少,不代表前景堪憂,我們不能單從展會規模上看待茶博會,而應看到茶博會品質的提升。如今還有實力來參展的企業,才是市場優勝劣汰后的佼佼者。其品質和知名度是經得住市場甄選和檢驗的。而盡管整個行業不景氣。但是很多企業還是逆市而上,繼續創造不俗的業績。參展的企業減少,正說明行業趨于正規,更是云茶走向集中化、規模化、成熟化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