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紙吃茶名片好,趙州古佛是同鄉。”這是知名茶詩人錢時霖寫給舒曼的詩句。我又是讓此詩打開了記憶的源頭,不由讓我想起了人世間什么樣的事情都要講求緣分的真諦……例如茶緣、姻緣、人緣等都因緣而能萍水相逢,以至于結下綿綿的真情,我與舒曼先生就是這樣。
舒曼先生是名副其實的中華茶人,把愛好當成了職業,把職業當成了副業。一些不理解他的人說:扔掉了“金飯碗”,去撿“茶芝麻”,胡折騰……可舒曼卻依舊是一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的樣子。他以極大的勇氣和耐力,四處張羅,八方聯系,干實事,做表率,主持創辦起河北省茶文化學會,創刊《吃茶去》(原名《河北茶文化》)雜志,并組織眾多的茶人。建立起了茶藝師考評隊伍,廣泛團結起社會各界人士,為中華茶文化奔走呼號,使并不產茶的燕趙大地,蕩漾起了中國茶的清風……
在這里想說的是他的新作——《緣起茶香》(2008年9月份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書約20萬字,分為4輯,全書是似茶為主線,收錄了他的58篇茶文,這是他圍繞茶所寫的第3本專著,可見其對我國茶文化摯愛得多么深沉,勤奮耕耘的精神是多么可嘉啊!
得到此書,已是清明節前夕。我走出了古城西安,靜躲隱藏在秦嶺腳下的津峪口的一家度假山莊,一字一句,認真閱讀,就像在;中泡品其紫陽硒茶的味道,慢慢地在品嘗回味著。舒曼的茶文之作與茶一樣,把萬物世界里頭最復雜的問題給讀者以最簡單化的說教,且通俗易懂,寓教于樂,從品茗藝術到現實生活,一事一議,有理有據有道,鉛字里無不散發出茶之味,有苦有甜有清香,真可謂人生百味從頭越。
我極為贊賞的是第2輯中的“茶緣抒懷”篇,21篇茶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全是他的真情流露或傾訴,是為茶的性情而抒發,全是肺腑之言,這就打破了我們多年來每次茶會中收集到的論文,全是千篇一律的格式,套話廢話一大堆,摘引抄襲者太多了,生活化的內容很少,也不吸引人,更不貼合現實和時代,把茶文化的普及教育、推廣應用全都教條化了。我們太需要高質量的茶學論文來指導我國的茶產業了,但前瞻性的觀點和調查研究的措施太少了,“紙上談兵”讓廣大的茶業工作者能接受多少?能否指導我們國茶產業向前健康發展?這就需要大家冷靜地去思索。
茶是從生活中來,要到生活中去;人們離不開茶,但茶要靠人來種植和加工,茶文化正是如此。舒曼文中說:“問卜與求神,不如吃茶去”,這也是一個人的精神境界所決定的。要讓茶成為舉國之飲,茶文化就是一把火炬,茶文就像一針“催化劑”,而我們日常生活中反映茶文化事業的美文太少了,這就需要像王旭烽那樣,在與時俱進的征程上。我“吃”的是茶葉,就要為人民吐其芬香,她獲得茅盾文學大獎的《茶人三部曲》就開了我國當代茶文化的先河……舒曼也一樣,讀他的書就好像與他再次“零距離”地對話,他是真正的茶人。茶人不光會著書立說、品評茶葉,還要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甘當促進派,以茶文化為“切入點”。以實際行動為社會多做些好事和實事,在奉獻中把自己化成一縷茶香,這也是《緣起茶香》一書的最終目的。正如他《自詠》一詩中寫道:
“幾度相逢未識君,吃茶悟道見真魂。
禪機未透心先現,思飛無涯念永存。”
內容簡介
中國茶文化,源頭在道家,核心在儒家,發展在佛家,中國儒、釋、道文化的精髓在茶文化內涵中都得到了體現。建設和諧社會。需要先進的文化來決定人類進化、民族進步、社會發展的命運,那么弘揚茶文化能否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條重要渠道?舒曼對此多有論述,《緣起茶香》收錄的許多文章涉及到這個話題。或許,“通過以茶悟道,效法大地的胸懷,包容各方面的人,容納不同的意見,使他人和萬物都得以各遂其生”,“再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處事并對待各種矛盾”,可以真正達到“人的和諧、家庭的和諧、社會的和諧乃至世界的和諧”。